黃占瑩 何迪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層建筑逐漸增多,但是高層建筑的拔地而起也隨之帶來了許多消防安全問題。以下,我們結合高層建筑辦公樓的實際情況,淺析容易發生火災的原因以及特點,并對相關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安全隱患
高層建筑辦公樓有許多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如防震、防火等等,火災的事故人們都有了解到其可怕之處,一旦發生火災,那么不僅僅是建筑本身的影響,辦公人員的生命安全、國家的經濟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并且火災一旦發生之后,救援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這就完全證明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一、高層建筑辦公樓消防安全的相關問題
一般樓層超過10層或者是建筑物體高于28米的稱為高層建筑物。一般情況下,由于樓層較多,那么其中所使用的設備就會增多,也就連帶著許多會引發火勢或加大火勢的因素產生。相關資料的顯示,高層建筑辦公樓所發生的火災有幾種情況,其一,其中所存在的易燃牽引物比較多,就會導致火勢的蔓延速度加快;其二,由于樓層較高,人員就會比較集中,這樣就會導致緊急疏散的難度加大;其三,由于樓層較高,火災發生時,能夠撲救的難度也會隨之加大。經過以上的情況分析,可以看出高層建筑辦公樓的施工消防問題有許多,以下我們就簡單地進行列舉分析。
(一)消防技術過于落后,相關設施不夠科學
目前在我們國家高層建筑消防安全設備還不是很完善,對于小型的火災還能夠滿足,但是當高層的建筑辦公樓遇到火災,設備的不完善就完全顯現出來,滅火與疏散的效果都不盡如意。目前我國的消防車供水器材的壓力滿足不了高層建筑辦公樓所在的高度要求。并且由于受到空間的影響,登高消防車的作業區域也受到限制,這種形式下救援的進度就會大大的減慢。由于目前的登高消防車的高度也有限,對于部分高層的高度來說并不能滿足工作需求。直升機的救援與滅火對于辦公樓自身的條件要求比較高,需要具備直升機停機坪,這一要求很多建筑物是沒有達到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發生火災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樓體各個井道防火處理不足
當前的高層建筑辦公樓所有的井道都是豎向的,在施工完成之后,許多建筑公司疏于對防火性能的處理,樓板與空洞之間存在的空間比較大,如果玻璃幕墻與樓板處不做好封堵,那么一旦發生火災,火情就會順勢而上,場面難以控制。
(三)業主防火意識比較匱乏
建筑企業在施工之后,由于本身的消防安全意識不足,所應用的材料都是一些易燃助燃的,加上后期業主的防火意識也相對匱乏,把很多物品堆積到井道內或是逃生通道內,雜亂的電纜電線加上隨意堆放的雜物,都會致使火災的形成,逃生通道的堵塞,并且還能讓火勢瞬間加大,最終造成電梯井、風井等等快速的流動濃煙。
二、高層建筑辦公樓消防安全問題的相關措施
通過以上對高層建筑辦公樓消防安全相關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有效的防范,以下我們從實踐出發,列舉以下相關的解決策略。
(一)全民提升消防安全意識
先要消防安全問題得到有效的控制,首先要提升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提高遇見危險時的自救能力,并且要從根本處將火災發生的幾率降低,力爭做到有效防止火災發生,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災所帶來的各個方面的損失。
(二)高層建筑辦公樓的消防設施要逐步的完善
消防安全問題應該從根基處開始預防,首先就是要將消防設施進行完善,這樣才能在火災正處于搖籃之中時就將之滅殺掉。例如:在樓層的特定之處配備消防栓、自動報警器、自動噴淋系統、干粉、防毒面具等等,并且一定要保持安全通道的通暢,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的火情、不同的場合,來選取適合的滅火處理方式。
(三)適當的進行消防模擬演習
在日常當中,就要給予工作人員一些心理預期,適當的進行消防安全的演練,制定出周全的計劃,同時消防部門也應該對于各種不同的火災進行相關的整理,并制定出合理的滅火計劃,這其中要根據樓層的不同來進行不同方案的人員疏散,最后還要根據計劃的內容,進行實際的演練。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根據實際的發展需要,設立空中消防隊或者停機坪,來滿足消防安全的需要。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辦公樓由于施工單位與業主等消防意識的匱乏,樓體本身可燃物助燃物過多,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將十分迅猛,這就導致了救援難度的加大,同時由于樓層高的原因,有效的救援的方式也不足。所以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對于建筑安全消防意識的養成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對每一個步驟考慮周全,逐步加強民眾的火災防護意識,使高層建筑更加安全。
參考文獻:
劉麗英.高層建筑辦公樓施工消防安全研究與應用[J].消防界(電子版),2018,4(19):64-65.
高山,張莉莉,范元甫,etal.超高層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研究與應用[J].建筑技術,2015,46(4):369-373.
馬月紅.淺析高層辦公大樓的消防安全設計——以聯想總部建筑設計為例[J].建設科技,2016(2):68-69.
王建忠.淺談高層建筑施工工地的消防安全問題及防范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0,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