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業內人士建議稱,需加大區塊鏈技術資金支持,開發更多適宜的應用場景,進行人才儲備,深化區塊鏈技術與保險業務的融合,完善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水平。
在保險領域,中國人保已經開展了保險營銷和養殖保險等領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上海保交所開展了地震保險的“共保體+區塊鏈”嘗試。
當保險遇上區塊鏈,究竟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科技對金融的影響方興未艾。隨著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區塊鏈技術又能如何賦能保險行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認為,區塊鏈有助于提升保險業務的安全性,區塊鏈的技術結構特征意味著防篡改和防偽造性,可保證信息數據的完整程度與可靠性,保證保單信息真實性。
在保險領域,中國人保已經開展了保險營銷和養殖保險等領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上海保交所開展了地震保險的“共保體+區塊鏈”嘗試,上海保監局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再保險管理平臺探索。面向未來,區塊鏈的保險應用前景廣闊。
區塊鏈在保險領域碰撞出的火花
當保險遇上區塊鏈,究竟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中再集團聯合眾安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出國內首個區塊鏈再保險實驗平臺,中國平安(港股02318)與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初創公司SingularityNET合作拓展區塊鏈業務,韓國郵政事業部將投資3億韓元構建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醫療保險理賠系統……國內外商業資本正在不約而同地朝著保險與區塊鏈嫁接的地帶集結。
事實上,對于區塊鏈技術的運營探索,保險行業早已同步進行,并有實際案例落地。
早在2015年,眾安保險旗下眾安科技即組建了區塊鏈團隊,儲備核心技術,探索區塊鏈技術與產業創新的融合,至今累計提交區塊鏈相關專利129項。在保險領域,針對目前保險市場保單信息流轉中的共保投保周期長、數據隱私保護存在安全風險等問題,眾安通過飛享e生的保單通證化試驗,實現了保單在共保再保層面的安全流轉。
2017年9月,上海保險交易所推出區塊鏈保險業務平臺“保交鏈”,在保險交易、結算、反欺詐以及監管方面進行運用,橫向打通保險行業內部,實現交易資源的信息共享,縱向打通保險行業上下游產業鏈,提供跨銀行和保險行業的數據接口,共享保單信息、貸款金額、貸款期限等信息。
此外,中國人保利用區塊鏈技術探索養牛保險的管理模式,構建基于區塊鏈的養殖業溯源體系,開展“人保V盟”區塊鏈項目,對營銷管理模式進行再造;泰康保險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積分管理平臺,為泰康在線提供積分應用;民生人壽健康險事業部聯合萬向區塊鏈成立聯合創新團隊等,都是保險行業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探索。平安壹賬通更將區塊鏈技術賦能至實體經濟、醫療民生、智慧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保險行業正以多元化方式觸“鏈”。
支付寶旗下相互寶產品,聲稱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索賠過程不可篡改,并做到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查詢到,完全公開透明。項目方希望借此可以大幅降低欺詐發生率,降低真正的風險損失。
據普華永道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正在進行的區塊鏈應用場景探索中,有20%以上涉及保險。
區塊鏈如何賦能保險業
首先,區塊鏈技術可以帶動保險行業運營成本的大幅降低。
目前,保險公司獲客與展業的主要方式就是派出大量銷售人員進行艱難的線下推廣,交易生成后通常采用紙質合同進行客戶管理,同時還要在后臺動用不菲的設備對客戶數據進行維護,由此產生了驚人的人力與材料成本。不僅如此,財產保險的賠償還要借助第三方機構進行標的損失評估,認證過程還容易出現差錯并可能發生訴訟成本。但是,運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與共識機制,客戶可以在平臺上自己的入口輕松下單,后期數據都會實現自動更新,不僅智能合約可將紙質合同轉變為可編程代碼,而且保險理賠在智能合約下自動發生,同時,區塊鏈是天生的“記賬專家”,賠償標的價值可以追本溯源,并實現永久性審計跟蹤。
普華永道估算,保險業采用區塊鏈技術可節省15%-20%的營運費用。
其次,區塊鏈技術能夠顯著提高保險公司的理賠效率,增強客戶的體驗滿足度。
“接案→立案→初審→調查→復核→審批→結案歸檔”是目前還在運作的保險理賠流程,其花費的時間少則幾周,多則數月。借助區塊鏈的賦能,保險行業的理賠流程可完成全新迭代,并實現理賠效率的飛速提升。一方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發票作為理賠憑證,會在生成、傳送、儲存和使用的全過程中蓋上時間戳,既保證了發票真實性,又節省了人工審核環節,理賠流程大大簡化;另一方面,區塊鏈智能合約保證了保險合同、條款的公開透明,一旦滿足理賠條件便自動觸發賠款流程,由此可大大提高用戶的獲得感與體驗度。
最后,區塊鏈有助于保險行業識別與防控客戶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一直是保險業的固有痛點,一方面,客戶利用保險公司與自身的信息不對稱進行騙保的欺詐事件不斷發生,而且索賠從被保險人轉移到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是一個緩慢的、由文件驅動的過程,有許多活動部分,這就為犯罪分子創造了機會,他們可以在不同的保險公司之間就單個損失提出多個索賠;另一方面,欺詐風險不僅僅發生在承保人與保險公司之間,比如各個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中介,中介組織完全可以利用結算不及時的時間差與客戶“合謀”造假,以達到騙保的目的,由此給保險公司造成巨大損失,其中美國的保險欺詐總額年均超過400億美元。但是搭建了區塊鏈平臺之后,保險公司一方面可以利用區塊自證明模式,通過區塊鏈的公開信息對個人身份信息、健康醫療記錄、資產信息和各項交易記錄進行驗證,做到核保、核賠之時實現十分準確的判斷,同時,區塊鏈存儲用戶數據即客戶信息獨立于承保人存在,數據能夠通過客戶的公共密鑰讓第三方獲得,保險公司就可以根據完善的行為記錄將傳統理賠過程中一票多報、虛報虛抵等欺詐行為擋在門外。
完善區塊鏈監管體系
保險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區塊鏈在保險行業的應用,觸角已經深入到各個端口,多家龍頭險企相繼成立了區塊鏈保險實驗室,并投資數千萬元用于區塊鏈的風險防控。分析人士認為,保險公司紛紛涉足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突破保險業的局限性或痛點。
由于區塊鏈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特征,因此,保險業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需高度關注頂層設計問題,譬如將區塊鏈作為一種核心和底層技術,納入保險業信息技術發展的總體規劃。
作為新興技術,區塊鏈的發展尚未成熟,亦面臨監管空白。
業內人士建議稱,需加大區塊鏈技術資金支持,開發更多適宜的應用場景,進行人才儲備,深化區塊鏈技術與保險業務的融合,完善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