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凡
早春,放學時分,西邊的太陽染紅了臺北淡水老城的河面,顯得格外溫暖美麗,孩子們歡呼雀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遠遠地傳來小姑娘悅耳的古詩吟誦:“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近了,那小姑娘的聲音如銀鈴般清脆,耳旁的兩只小辮子調皮地跳躍著。
“姥爺,我回來了,今天老師教了一首古詩,我知道了“紙鳶”就是“風箏”,您能教我做風箏、放風箏嗎?”小姑娘滿臉的期待。
姥爺倚坐在家門口老槐樹下的藤椅上,落日的余暉灑在他那溝溝壑壑的臉上,顯得格外慈祥,他的眼睛有些濕潤,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嘴里喃喃地說:“風箏……風箏啊……”便悠悠地給小孫女講起了那久遠的故事……
70多年前,以扎風箏為生計的太姥爺被國民黨從山東抓到了臺灣,在那漫長的歲月里,太姥爺用他那雙神奇的手扎出了一只只精美的風箏,姥爺說太姥爺生前扎的風箏有的繪著“百鳥朝鳳”“連年有魚”,有的寫著“福壽雙全”“四季平安”……太姥爺扎的風箏種類繁多,有仙鶴、金龍、沙燕、彩鳳……他把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圖案描繪在風箏上,那些風箏陪伴著太姥爺度過了那段滄桑黑暗的歲月,也陪伴著姥爺度過了難忘困苦的童年時光。
姥爺輕輕地端起他那把紫砂壺,抿了一口茶,撫摸著小孫女的頭說:“風箏是咱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翱翔的風箏象征咱們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氣節,好,姥爺現在就教你做風箏,把咱們家的老手藝傳給你。”
小姑娘興奮得手舞足蹈,姥爺搬出了那塵封已久的風箏材料,在他的指導下,繪面紙、扎骨架、蒙面紙、穿提線……不一會兒,一只燕子風箏做好了。小姑娘迫不及待地拉起姥爺去放風箏。
夕陽西下,晚霞暈紅了半邊天,河岸上柔軟的柳絲搖曳生姿,霞光中,姥爺雙手托起風箏,小姑娘沿著沙灘拽著風箏向前跑,風箏扶搖直上,姥爺慈祥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角卻含著點點淚花。月色朦朧了,小姑娘收回風箏,回頭一看,媽媽站在老槐樹下,眼里也飽含著淚水……
小姑娘拉著姥爺和母親的手,不解地問:“姥爺、媽媽,你們為什么哭了?”媽媽說:“孩子,騰空飛翔的風箏不僅是風箏,還是游子眷戀的心呀,風箏的根在故鄉啊!”
是啊,任憑歲月更迭,無論身處何地,總有一種思念守望鄉愁,總有一種文化深植內心,總有一種信仰浸潤生命,總有一種精神世代相傳!月上柳梢,朦朧中,我仿佛看見太姥爺、姥爺、母親、小姑娘在故鄉的春風里拽著風箏一起奔跑,那笑聲飄蕩在田野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