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于1916年至1926年十年間多次旅行并客居在南太平洋諸島、馬來半島、婆羅洲及遠東地區并以此為背景寫下的。對《月亮與六便士》這部作品,近年來,有研究者從跨學科的比較視野出發,通過分析印象派畫家高更對其產生的影響,以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門類所具有的相同的審美追求,有研究者從主題和人物形象角度的老路出發,解讀毛姆的小說,闡釋了小說對自由追尋的這一命題。有研究者學者從精神分析和女性角度關注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認為,小說所塑造的人物體現了作者的唯美主義藝術觀。本文以梳理唯美主義的藝術主張作為開頭,探討作品中所訴求的與真理、道德、功利皆無關的僅為了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藝術訴求。本文作者認為毛姆這部小說當中的這種訴求構成小說作者對當時英國社會功利和市儈社會習氣的反詰。
關鍵詞:唯美主義 藝術的真 隱喻
康德在為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所倚賴的純粹理性批判和人類以道德、倫理作為表征的意志和欲望的實踐理性批判搭建橋梁時,提出經由感覺所引起的美感是一種與倫理、功用、欲望無關的無利害的審美的思想。他認為,除去人得以認識客觀外在的世界的純粹理性和人得以管理意志、欲望而構建的倫理道德體系的實踐理性之外,人的美感、審美活動是一種普遍自有的與內容無關的形式。以此為緣起,在歐洲,逐漸出現了唯美主義的藝術主張,其核心要點是1.藝術是非現實的、主觀的、無功利的;2.藝術是自律的,藝術獨立于社會倫理、風俗道德、藝術不承載教義,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的因素,藝術也不必服從于任何功利目的。但是作為藝術創作者自我情感的表達,藝術純粹經由形式帶給人美感。實現了“無目的的目的”。3.唯美主義更主張藝術不是外部客觀現實的摹仿,藝術應遠離現實世界的塵埃,不是藝術摹仿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藝術;藝術就是生活,為藝術而生活。4.藝術的生命在于自由地表達源自靈魂的感覺和印象;主張意志、精神決定一切。號召藝術家們從“自己靈魂的需要”出發去創造藝術作品,藝術家具有純粹的藝術創作的自由,強調精神需要的滿足。
唯美主義的藝術旨歸與毛姆這部小說的主題相通,在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物塑造上都傳達了人對藝術和美的需要,帶有唯美色彩。
1.為追尋藝術對現實與道德倫理的疏離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是原本生活優渥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人到中年之際突然拋下安穩的職業、家庭只身前往巴黎,僅為逐夢,開啟了自己的藝術流浪之旅。毛姆筆下的敘事者所講述的思特里克蘭的行為表現是冷漠的,與傳統道德形成了巨大的對比。他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冷酷無情地棄家出走,遠走巴黎甚至于更遙遠的南太平洋塔西提島,絕無反顧。他對待給予他真誠幫助的朋友出言不遜,甚至最終在朋友給予病中的他照顧之時拆散了朋友原本平靜地家庭。在他不顧道德道義的規約、有悖常理、怪誕的生活方式背后小說中的敘事者不斷地強調他為畫畫而畫畫,有某種力量推著他以堅強的意志走在尋找藝術的道路上。不顧生活的艱辛。
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波德萊爾堅持“藝術與道德無涉”的創作原則,愛倫坡說詩與真理、道德無牽連。斯特里克蘭妻子、孩子、事業、身份地位全然不顧,友情、道義全然置于腦后,然而他對待繪畫藝術“就像永不止步的朝圣者,不停地在尋找一處心中的圣地。”這塊心中的圣地就是藝術家的想象、感受,這種想象和感受是那么真,足以喚醒人們久為現實功業所麻痹的靈魂。然而這個真,不在瑣碎的現實中可見。斯特克利蘭揣著一顆熾熱的、備受折磨的靈魂去捕捉這種想象、感受,一路追尋,直至生命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島的最后一刻。他用畫筆噴繪而出賦予它形式,它雖不是現實生活中可見的種種具體,卻表達出人們心靈深處的真情,引發人的共鳴,給多少人世間本已麻木的心靈片刻自由的審美釋放。
唯美主義代表人物戈蒂耶認為,藝術一旦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丑必然會玷污藝術。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之夢,斷然離開倫敦的家,盡管這個家營造出井然有序的幸福,在旁人看來令人艷羨。但是或許正如敘事者所說,這樣如平靜大海般的安逸無法抑制和吞沒藝術家強烈的創作沖動和桀驁不馴的尋美之本能,哪怕激流險灘,藝術家們終將踏上嶙峋怪石。
斯特克里蘭遠離現實生活,“他生活在幻想之中,現實對他而言毫無意義,心無旁騖,只專注于心靈之眼所看到的東西,而對現實的事物渾然不覺。”在物質生活極度貧匱的情況下,衣著“破破爛爛、松松垮垮、污漬斑斑”;饑寒交迫,東奔西走,他受靈魂中某種力量的驅使,只醉心于靈魂的感受與表達。他用自己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怪誕生存方式追尋和捕捉和表達足以震撼人乃至拯救人的藝術的美。將靈魂從觀念中解放出來。
這是唯美的藝術追求。藝術只求藝術家瞬間的情感釋放。藝術是藝術家直覺、情感的表達形式。
2.唯美的意志、精神決定一切,不受拘束的自由和創造
以康德的“審美無利害“作為濫觴,叔本華和尼采都認為藝術將人從意志的洪流之中拔了出來,讓人感受到純粹的美的慰藉。尼采認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然而意志流變不居,無法用理性思辨來解釋,藝術承擔著反映生命意志的使命。唯美主義最典型代表的王爾德所宣揚“為藝術而藝術”,藝術家們應該躲開紛繁的塵世,在“美的無憂無慮的殿堂”自由創作。
威廉閃特(在《美的歷險》中說到“任何道德的目的,深刻的思想,審慎精密的思考,創造精神的這些陳腐體面的外部標志全部與自由創作實踐毫不相干,實際上,它們絕對會妨害創作精神”。
妻子、孩子、事業、身份地位全然無法阻擋思特里克蘭從現實中隱匿,窘迫的生活,不停的流浪,無法阻擋他用繪畫表達靈魂的創作欲望。他的漂泊是一個擺脫壓抑,表現藝術生命本能的過程。斯特里克蘭就是一個能指的符號,其所指乃為藝術家本能的生命欲望的自由追索與表達的過程。
他沉醉于心靈的幻想,“有時候,我想去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孤島,在那里,我可以住在無人知曉的山谷中,四周不知名的樹木環繞,寂靜無聲,在那兒,我想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東西。”他的血液中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p029)當他在南太平洋塔西提島上,身染麻風病,將他的天才和原始生命本能全部以畫筆在墻壁上揮灑而盡之時,他作為一個能指符號從此便隱匿和消退了。可以這樣說,他整個離開倫敦華什利花園的家為藝術而漂泊的后半生就是一個遠離社會現實的的抽象的唯意志論的美學隱喻。
3.結語
與其平庸地按部就班地活著,孜孜不倦的追求財富,關注現實得失,趣味變得單調和粗鄙,感覺趨于遲鈍和疲乏,不如從纏身的俗務中擺脫出來,而藝術創作和追求恰恰是擺脫纏身俗務尋求精神解脫的途徑。唯美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在英國興起之時,正處于英國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造成了英國社會、特別是上層社會“物欲膨脹”、“唯利是圖”的現實。在社會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盛行的情況下,唯美主義思潮無疑是一種質疑和反抗的聲音。毛姆的作品選擇了這樣的主題,無疑是表達了自己對這種社會現實的反詰。“毛姆的作品一步步探討了現代人擺脫人性的枷鎖、獲得精神自由的過程”(李維屏,144)。作家何三坡則評論作家毛姆說,“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的天性,我相信這是他寫作《月亮與六便士》的秘密與初心。”
參考文獻
[1][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徐淳剛譯)月亮與六便士[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
[2]李維屏.英國短篇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介紹:侯曉莉,碩士,畢業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西方文論;工作單位: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