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丹

摘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新聞報道向來都是黨報宣傳的重頭戲,是提高黨報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新媒體格局的形成,黨報經濟新聞的報道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地方黨報經濟新聞要持續發揮影響力,就必須圍繞地方經濟特色,主動變革;敢于直面經濟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地方經濟特色;經濟發展;走進服務對象
一、緊抓地方經濟特色
當前,許多黨報在報道經濟新聞過程中,常常會復制中央、省級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報道地方經濟時,則進行移花接木,甚至于年復一年地對同樣的新聞進行報道,最終結果是沒有新意,提不起讀者的興趣。事實上,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常通過抓重點、抓亮點的方式來實現績效的提升。作為黨報,應該始終和地方政府的經濟工作重心保持一致,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也應該抓住地方經濟的特色和亮點,圍繞發展經濟的特色、做法以及經驗等展開報道。
首先,需要和政府保持緊密聯系,實現良性溝通。為此,黨報要改變原來的等、靠、要的做法,既要積極主動和經濟部門互動,實現“局外人”向“局內人”的轉變,也要努力學習,實現“門外漢”向“行內人”的轉變。其次,要多下基層。要抓住經濟新聞的特色,要寫出“出彩”的經濟新聞。作為相關記者,要走出辦公室,多下基層采訪,邊思考,邊挖掘,探尋和剖析經濟發展之策。只有走到基層,才能掌握一手資料,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寫出有生活氣息的新聞作品。第三,要多用策劃。經濟新聞報道必須具有策劃思維。要通過對新聞的主題進行點面、縱深挖掘,發現新聞的閃光點,并通過多角度的報道,多體裁的綜合運用和配合,使報道具有深度,具有思想性。四是要培養良好的表述能力。經濟新聞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枯燥無味的,讓人難以提起深入閱讀的興趣,因而受眾群體始終有限。社會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越來越多的讀者要求經濟新聞更加簡單、直觀。黨報的經濟新聞報道要順應這一趨勢,多用圖表、善用數據對比,讓人能一目了然,并能抓住重點,抓住問題的關鍵。不僅如此,在行文上,也應該更加口語化、生動化。
二、直面經濟發展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因多年來推行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引發的矛盾和問題眾多,但在許多黨報經濟新聞報道過程中,
“假、空、謊”和“高、大、上”成為常態,甚至于數據、結論都矛盾重重,不僅無法對地方經濟形成最真實的報道,更難以成為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好參謀”。要改變這個現狀,就必須改變觀念,敢于直面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為此,一是要培養良好的格局觀。一方面,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能從紛繁復雜的經濟事件及經濟現象中抓住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能對這些矛盾進行深入的剖析或者研判;另一方面,敢于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并通過黨報平臺以及平臺固有的權威性,引導經濟部門或者更多的人關注此問題,并予以解決。二是要培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對存在的問題能夠正視,并通過精益求精或追根到底的方式,來發掘問題存在的緣由、過程,并集思廣益或者進行創新,來推動問題的解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黨報要發揚“工匠精神”,能厘清概念,釋放準確的政策導向,并能夠引起更多媒體和社會的高度關注,推動改革的深化。在“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中,要學會用數據說話,通過深入采訪,掌握一線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精準分析提煉。三是要走群眾路線。黨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威以及影響力優勢,讓廣大群眾、專家學者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共同思考,共同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方式,既能讓問題獲得更廣泛的關注,也能培養融入感和主動精神,更能讓政府決策者有興趣閱讀,并獲得制定政策或作出決策必要的“營養”,進而發揮出黨報的“參謀”“幫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