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體驗式作文是指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實踐之后進行習作的一種作文樣式。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導,本文設想通過生活中取材,設計獨特的活動,解放學生的時空、感覺和思維,促進寫作過程的進行,通過鼓勵性評價促進寫作動機的生成,構建起語文體驗式課堂的獨到形式。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 體驗式作文 課堂構建
體驗式作文是指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實踐之后進行習作的一種作文樣式。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生活情境中觀察、思考與體驗,積累寫作欲望,開啟自由表達。體驗式作文教學,要求教師將生活場景納入課堂教學,激活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實現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的寫作教學模式無疑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不謀而合,本文通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力圖構建起語文體驗式作文課堂模式。
一.回歸真實生活,創設多樣情境
“教育源于生活”,這是陶行知對生活教育的核心闡釋。教育應該回歸生活,和現實生活相關聯。對于體驗式作文課堂而言,體驗二字就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情境。現在的小學生作文所寫內容千篇一律,究其原因,無外乎生活經驗不足,無話可寫。體驗式作文就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通過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體驗,激發學生內在的寫作欲望。
作文教學大多是在課堂中進行,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類生動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以動手活動和知識傳遞結合的方式設計教學流程,學生自然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活動中產生個性化的感受,成為寫作動機的起源。
請看張蕾老師的體驗式作文指導課《快樂傳遞》,通過一個貫穿始終的游戲牽動學生的情緒。上課伊始,以擊鼓傳花的形式傳遞娃娃,適時采訪學生感受。正式游戲前說明注意要點:留心觀察,用心體會。并在第二輪游戲中時不時采訪不同學生的內心想法。同時巧妙設計了第二輪傳遞的密封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每個傳遞盒子的學生都想知道,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伸手摸前的提示語又使人浮想聯翩,是令人害怕的東西嗎?伸手探究的學生惴惴不安,拭目以待的學生反應各異,或緊張,或慶幸,或激動。
通過設計趣味游戲調動了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每個人都產生了獨特的感受,這種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情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在寫作欲望。學生的情緒流動不止會在有趣的游戲中出現,只要全身心投入,一些調查研究、動手操作等富有生活印記的活動同樣可以誘發學生的體驗感悟。
二.喚醒真情實感,突破課堂束縛
教育來源于生活,同樣也需要生活,陶行知指出“問題是在生活里發現,在生活里研究,在生活里解決”的,他積極倡導把孩子放到社會生活中去,“生活與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作文教學同樣也需要生活,學生需要在生活中挖掘素材,積累情感。根據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從時空、感受、思維等多角度探索體驗式作文課堂的構建方式。
1.打破時空壁壘,開闊日常視野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從今天來看,仍然貼近教學的實際情況,班級授課制使學生長時間被束縛在教室之中,他們的思維僵化而缺少活力。體驗式作文需要打破傳統作文教學的慣例,盡可能地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這樣的生活趣味,和短時間離開教室的新鮮感,能夠極大程度地刺激學生形成輕松愉悅的感受,有助于寫作的順利展開。
著名童書出版人三川玲在順應兒童天性的兒童寫作課中,曾例舉過《夏天的味道》的實際過程。她以氣味收集瓶的形式帶領學生收集夏天的各種味道,進行一次展覽。一路上,他們記錄下了玫瑰花的香味、公交車上的汗臭味、優衣庫里新衣服的味道、胡同里的廁所味……因為花時間充分的探尋,學生在細膩地感受著世界,所以才寫出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個性化的詩句。
在生活去感受著世界的美妙,感受生活的城市的地氣,感受學校的獨特,童書媽媽寫作營是非正式教育,沒有時空的限制。學校里的體驗式可以無法炮制,但借鑒一二并非難事。適時走出教室,去接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事物,都能獲得不同的體驗。春日暖陽,東風裊裊,海棠花前,感受香霧空蒙、濃淡適中的美好;悶熱午后,突如其來的暴雨雷鳴,看黑云壓城,大雨如注的的痛快;運動會上,驕陽似火,人頭攢動,體會奮力沖刺,緊張激烈的氣氛……時機合適,體驗過后,及時習作,學生的情緒也就一氣呵成;若是時機不當,不妨收集起來,用照片、錄像的形式作為記錄,再次播放時,喚醒情感體驗,同樣也可以作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2.調動多種感官,激活情感體驗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中主張,解放學生的頭腦、眼睛、嘴巴和雙手。體驗式作文課堂同樣需要打破壁壘,使學生活動起來,用身體感官和頭腦與世界發生互動,當這樣的大腦活動明顯時,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表達交流的欲望。在體驗式作文課堂中,可以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重經驗來豐富學生的感受力。
海南省的作文名師黃慧娟老師的《調動多種器官,描寫豐富水果》就是這樣的一堂課。學生都有在家中品嘗水果的體驗,但是在課堂之中,黃老師有意識地放緩步調,引導學生看一看橘子的外形,摸一摸表皮感受不同,放到鼻尖聞一聞,剝開來嘗一嘗,每一個步驟都仿佛有了儀式感。此時的橘子不只是日常的水果,更像是被捧在手心的鑒賞寶物,學生的心態發生改變,全身心地感知橘子的獨特魅力。此時,黃老師當堂示范自己的感受,學生邊品嘗邊觀察老師的習作,一種示范性的引領作用慢慢滲透進他們心里。所以第二次觀察山楂時,他們的思維極大程度地打開了,看、摸、聞、嘗有條不紊,快速進入寫作的狀態。
體驗式作文課堂并不一定需要設計獨具匠心的活動,體驗二字的重點在于使學生的思維運轉起來,思維的活躍即為作文的靈感。解放感官,學生的體驗豐富了,思維自然會被打開。筆者在教學四年級的體驗式作文課《一次當盲人的經歷》中,學生在蒙上眼睛后,其他感官也就更加敏感,小心翼翼地移動,用手去觸碰,豎起耳朵,分辨出空氣中的每一絲變化。這樣的感覺記憶是獨特的,他們進入了無意識注意,思維的活動其實已經開始,那么動起筆來,自然文思如泉。
3.順應認知規律,傳遞思維火花
陶行知提倡“解放小孩子的時間和頭腦”,給學生自由活動和學習的時間,讓他們主動觀察與表達。在體驗式作文課堂中,時間不光要用在學生的自由活動體驗之中,更要關注思維發展的規律,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機會,解放他們的嘴巴。不少學生害怕寫作文,往往在于恐懼,擔心無話可寫,擔心寫錯別字被批評,擔心自己寫得不夠好……其實在寫作之前,教師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口頭表達,彼此交流,思維碰撞,這是作文思路的搖籃。
體驗式作文課堂中,教師要注意體驗過程中,及時地交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在《快樂傳遞》的課堂中,張老師時不時會采訪學生,當游戲開始前,心情是什么樣的?當音樂聲響起,盒子傳遞到你手中時,又有什么感受?伸手去觸摸盒子里的東西時又是怎么想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伴隨著體驗活動的開展而進行的。學生在自然的生活化游戲中,說出最真實的感受,也是一種彼此的觸動。在《快樂存折——小日記的寫法》課堂中,來自臺灣的何老師整個課堂都用于給學生的閱讀,參考其他學生的作文,去了解小日記可以寫作的內容,雖然大陸老師對這堂課的評價不高,但是我卻看到了何老師對學生思維的的關注,通過閱讀,也在促進學生自我經歷的整合和記錄,寫下關鍵詞的形式記錄,就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思維的激活。
“千課萬人”系列課堂中,我看到了港臺教師和大陸教師上課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學生思維的關注。大陸的課堂接受不了安靜的時間,一定要熱熱鬧鬧的才好,其實是罔顧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學會適當地停下來才能讓他們的大腦活動起來,才會迸發出各種不同的想法。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更強調,教師的傾聽,傾聽他們的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給學生傳遞一種被重視感受,引導他們大膽地傳遞自己內心的看法。
三.注重鼓舞人心,生成內在動機
陶行知認為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進行,最后還是要回歸生活、改造生活、豐富生活,最終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作文學習并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地需要讓學生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去觀察生活中細小的點滴,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審美能力,讓他們成為一個有生活力的人。這對體驗式作文課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好學生的作后評講,讓他們愛上作文,愛上運用語言文字書寫生活點滴。教師需要做的就是順應學生的天性,巧妙地利用鼓勵,促進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童書媽媽三川玲在調查學生害怕寫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寫作過程中的批評,寫作之后的缺少反饋。兒童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喜歡被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我們都曾聽過不少作家因為年幼時教師的一句無意識鼓勵而打開了寫作之門。讓我們心懷陽光,看見學生的勇敢,敢于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看見學生文章的優點,從字跡到感染力,從條理到想象力;看見學生的進步,語言文字運用的嫻熟與靈動;看到學生獨具思維的個人特點。多去關注好的方面,給學生營造一種安全的寫作環境,讓他們指導寫什么內容都不會被批評,表達出真情實感就是關鍵,這樣的鼓舞,會幫助他們生成真正的寫作動機,把寫作當成生命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讓寫作幫助自己整理內心,與外部環境互動,去理解世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教育源于生活,需要生活,為了生活,寫作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需要從生活中汲取資源,在生活中體驗情感,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斷發展的。本文通過從生活中取材,設計獨特的活動的設想,以解放學生的時空、感覺和思維,促進寫作過程的進行,通過鼓勵性評價促進寫作動機的生成,構建起語文體驗式課堂的獨到形式,期待體驗式作文課堂在語文習作中的廣泛運用。
(作者介紹:鄒怡瑩,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