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彧
殲-16戰機,是中國最新自主研發的一款雙座雙發重型多用途戰斗機,它既可完成制空作戰任務,也能實施對地、對海打擊,是空軍攻防兼備轉型的重要裝備之一。目前,中國已有4個作戰旅裝備了殲-16戰機,實際裝備數量應該至少128架。在目前周邊國家紛紛采購引進F-35的情況下,中國到底需要多少殲-16才能滿足需要呢?
達到3.5代水準至少需要300架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殲-16重型多用途戰斗機是在殲-11BS基礎上進行深度升級改進的全新版本。殲-16戰機安裝了先進的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在目標探測、目標跟蹤、火力控制、導彈制導等性能上比傳統機載雷達有顯著提升,同時還把傳統機載雷達所不具備、需由其他機載雷達擔負的地形跟蹤、敵我識別等功能,甚至包括抗干擾通信和電子對抗等作戰功能融為一體。
因此,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遠遠不只是“火眼金晴”,而是其體系作戰能力的“中樞神經”,是制空作戰和對地攻擊的重要支撐。在殲-16戰斗機公開的前座艙畫面上可以看出,該機使用了整體式超大顯示屏,此前這種顯示屏只有美國F-35戰機使用過。相比傳統的多塊顯示屏系統,此種大型屏幕可以顯示更多的信息,且很可能采用了觸摸技術,可以自行定制、分割屏幕所顯示的內容,從而能給予該機強大的信息化作戰能力。
在作戰任務上,殲-16戰機相對其原型機也得到了極大擴展,它可以掛載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役所有類型機載武器,把中遠距攔截的制空作戰能力和中遠程對地精確打擊的對地攻擊能力合二為一。
而且,一架殲-16就如同是一個小型導彈庫,該機共有12個武器外掛點,既可掛載各類空地導彈如KD-88和精確制導炸彈來打擊地面目標,也可以掛載YJ-83K和YJ-12超聲速反艦導彈來攻擊海上目標,還可掛載YJ-91反輻射導彈來打擊敵方雷達站和電子設備,最主要還可掛載PL-9、PL-10等空空導彈與敵機進行空中較量。由于殲-16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配備了全新的火控系統,因此除了PL-8、PL-9和PL-12這樣的第三代空空導彈外,還可以發射PL-10和PL-15等第四代空空導彈。
那么,中國最終會制造多少架殲一16呢?在美國的F-15E“攻擊鷹”戰斗機已經停產,并且其位置已經開始逐漸被F-35系列戰斗機所替代的情況下,中國的殲-16被殲-20戰機替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目前,中國空軍擁有的蘇一30MKK戰機和“飛豹”戰斗機的總數大約是220架,而中國海軍目前有3個作戰旅大概96架,總共大概需要316架戰斗機。這個數量還只是用殲-16戰機進行替換的數量,如果加上戰力增長需要更多裝備的數量,所以預計裝備殲-16的數量還會更多。因此,殲-16戰斗機的需求總量至少不低于300架。但是,考慮到全球范圍內戰機隱身化的趨勢,殲-16戰斗機的生產時間應該不會持續太久,以避免影響殲-20隱身戰斗機的產能和裝備。
與殲-20搭檔可實現強強組合
可以說,軍改后的中國空軍正在加速推進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空天一體的戰略轉型發展,殲-20和殲-16等新一代航空主戰平臺的升級改進,是中國空軍推動這一轉型的最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殲-16戰機無疑是攻防一體的航空主戰平臺,“攻”體現在中遠距離對地突擊的作戰能力上,“防”體現在中遠距離空中截擊的制空作戰能力上。更重要的是,殲-16作為“三代半”戰斗機,對上對下皆可兼容并蓄:與第四代戰斗機殲-20協同作戰,憑借“價廉物美”在列裝數量和全壽命周期費用上的優勢,實現高質量與大數量之間的平衡;又能與殲-10系列和殲-11系列等第三代改進型戰斗機協同作戰,利用其在作戰能力上的明顯優勢,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提升體系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與老一代的殲-10和殲-11相比,殲-16的作戰半徑和載彈量更大,其仍有助于將中國空軍改造成為一支進攻型的空中力量。
雖然在理論上殲-20在損失隱形性能的情況下,也可以外掛方式獲得更大的載彈能力,但是殲-20作為一款隱形戰機,飛行成本非常高,如果執行這類任務,代價高昂,有些得不償失。從這個角度看,殲-20與殲-16兩者確實有一定互補性,而最簡單的“配合”實際上就是讓殲-20打頭陣,依靠隱形優勢首先出場執行“踹門”任務,首先清除敵方空中預警機,攻擊地面關鍵預警、防空系統,為殲-16等戰機打開一個通道,再由后者進一步擴大打擊面,從而讓這一“強強組合”發揮出最大作戰效能。
分析認為,殲-16作為國產新型戰機自然有其特定用途,在一定戰術背景下,如果與殲-20等戰機搭檔使用,將形成制空、制海、制地作戰的強大功能組合,必將進一步增強中國空軍的空中進攻和防空作戰能力,從而推進中國空軍的戰略轉型,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