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芬
習作講評是作文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以“點”帶“面”,評析“典型”,擇優賞析,這樣“三步走”的講評方式可謂層層深入、實實在在,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說到習作講評,就會想到我們吳江的特級教師管建剛。管老師早在《我的作文教學主張》一書中提出了“講評重于指導”的主張。他說,講評課就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寫而教。筆者長期從事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也一直試圖改變以往的作文教學模式,把習作講評放到一個更高的位置,以期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水平。
以下,試結合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寫作——我的拿手好戲的教學,對習作講評談一點不成熟的做法和體會。概括起來,整個講評過程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自主修改
這一環節的講評是在學生完成習作的初稿后。這里所說的“點”,是指某一位學生,“面”是指全班學生。“以點帶面”,就是通過講評一位學生的作文,引導全體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初稿。
選一個什么樣的“點”很重要。一般情況下,我會選擇水平中等的學生習作。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學生在進行寫作嘗試的時候,通過巡視選幾個“目標”,從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這位學生的作文肯定有問題,并且這個問題是與本次寫作訓練的重點相關。我就把它作為講評的第一個對象。
“我的拿手好戲”這一內容,選材方面學生不會有太大問題,怎樣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讓讀過作文的同學覺得這“戲”真是“好”才是難點。一番巡視后,我選擇了龔子豪的作文。他寫的拿手好戲是跆拳道,講述的主要事情是一次下課后給同學們表演跆拳道。我一段一段地讀龔子豪的作文,適時引導、啟發學生:有什么問題?該怎樣改?作文讀完后,學生一致認為:給同學們表演跆拳道這一部分是重點,但自己表演時的動作、感受,以及圍觀同學的反應等都沒有寫具體,不能讓人真切地體會到這是“我的拿手好戲”;還有,龔子豪在作文第二段寫媽媽為了讓他學得更好也付出了很多,這個部分可以寫,但要略寫,并且要放到作文后面介紹。
這一輪講評過后,學生紛紛拿起筆,開始對自己的初稿進行自主修改。有了這樣的實例,學生對“重點部分寫具體”有了明確的認知,修改也基本上心中有譜了。如果光強調教材上的要求:“……哪些內容先寫?哪些內容后寫?哪些內容作為重點部分?哪些內容可以寫得簡略一些”學生大都是沒有明確概念的。
第二步:評析“典型”,啟發學生深入修改
這一環節的講評是在教師初讀學生習作后。教師對所有學生的作文都大致瀏覽一遍,挑選出幾篇“典型”的作文,以備講評。還是以“我的拿手好戲”為例,具體談談我的做法。
1.問題診斷。閱讀學生作文,我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整理、歸納,梳理出有共性的幾條,并挑選出幾位學生的問題作文:
潘穎城:寫的拿手好戲是包餃子,沒有具體展示自己的“拿手”,而是詳寫了媽媽怎樣教我包餃子。
孔馨怡:記敘自己和媽媽在桔園挑桔子的事,覺得自己很會挑桔子。讀完全文,給人的感覺是挑桔子沒什么特別的技巧,所寫的內容平淡無趣。
湯子灝:說自己很會釣魚,也寫了釣魚的過程,但缺少細節的描寫。
講評時,我用投影出示以上學生的作文。學生先是自主閱讀,接著在我的引導下討論,明確了三類作文的問題所在,并給出了“診斷”意見:
第一篇作文,“學會”不等于“拿手”,“學會”可以寫,但不是重點,不可詳寫,應該具體寫如今自己包餃子是如何“拿手”,比如寫動作怎樣熟練,包的餃子怎么漂亮……
第二篇作文,選材有欠缺,“挑桔子”實在不能算是“拿手”“好戲”呀!所以,這一類作文需要另選題材。
第三篇作文,主要問題還是重點部分沒有寫具體,把自己釣魚時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一一細述,才能做到生動有趣。
2.比較閱讀。“比較”,是指把第一環節中作為“點”來講評的作文和學生
自己改過的作文進行比較。經過評點,龔子豪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了修改。修改后,表演跆拳道的過程具體了,有語言,有動作,有心理活動。跟初稿比,有很大進步,學生紛紛表示,能想象到當時表演的場景。當然,問題肯定還有,于是我們又針對有些細節,討論如何進一步修改。
以上兩個環節的講評,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己修改,把“評”和“改”有機結合。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也提到:“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
第三步:擇優賞析,鼓勵學生快樂寫作
學生經過以上兩輪修改后,最終定稿。接下來,我的批改,會非常細致。我會帶著欣賞的目光,去發現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大到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小到提示語的出示、標題的擬選、標點的使用。我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展示學生的作文,讀一讀,品一品。這樣的來自教師和同學的表揚、欣賞、鼓勵,會讓學生有成就感,進而對寫作產生興趣,快樂寫作。
“我的拿手好戲”寫完后,我制作了PPT課件,把學生作文中可圈可點的句段打到PPT上,并一一署上孩子的名字。
李忻然的作文,選材全班唯一,描述了自己上臺表演古箏的情景,既有真實細膩的心理活動,又有對曲調的精準描摹;龔子豪的作文,寫課間為同學們表演跆拳道,對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都有了更為細致的描寫,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修改;吳錦銅,作文基礎差,但此次文中的對話描寫比較成功;胡欣悅,在作文的擬題上頗花心思,題目讓人眼睛一亮……
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寫的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語)被投到大屏幕上時,欣喜和自豪是不言而喻的。
擇優賞析,既是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汲取他人優點的過程。堅持這樣做,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潛能定能被激發,寫作文將不再是“老大難”問題。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切感受到,這樣的作后講評,順寫而教,實實在在,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