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努力探索提高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解決之道,通過文獻綜述了解業界內對項目教學法研究的相關背景,針對某個單元設計具體出PBL教學模式設計并實施,學生學習興趣、態度和英語成績均有較明顯提升。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高職英語
一.引言
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全面整頓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嚴格過程管理,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學生課堂主動學習行為發生的頻率和質量是衡量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大重要指標。
近年來,項目式學習在教育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它被認為是被動學習和機械背誦之外的一種學習方式。如果把傳統教育比作古典音樂,那么項目學習就是爵士樂。在項目學習的課堂里,老師給出的問題必須由學生組成小組來解決。學生不需要背誦知識點然后使之在記憶中存留,老師會為學生提供他們在探索各種概念以及將這些概念應用到實際的過程中所需的資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被允許、甚至是被期待去犯錯的。由此,他們變成了主動的學習者,并且得以培養一些現場技能。當然,要想實現這一切需要完善的計劃、足夠的靈活度和一個可以開展團隊協作的環境。基于此,本研究以PBL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為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為輔,設計大學英語1課程“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學習活動,并通過實踐研究方法探究PBL教學對學生學習績效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據中國知網收錄數據統計,國內以“項目教學法”為關鍵詞的相關論文發表于2000年,2000-2010年鮮為學者關注,2010年以后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一開始PBL教學法聚焦于信息技術,電子科學,經管等專業或行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逐步探索PBL教學法在語言類教學特別是外語實踐類教學中的運用,該教學法涉及領域廣泛,全學段覆蓋。在高職教育階段,PBL教學模式也逐漸集中地被運用于英語語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整體呈穩步攀升的趨勢;2015年相關論文發表數量到達頂峰,以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劉彩霞、白玉婷等為代表,以項目教學法的理論構建為基礎,結合行業英語的特點,討論項目教學法在行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國外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始于1979年,在經歷了萌芽、影響力擴大、內涵探討、模式構建幾個階段之后,至今將近40年的歷史。從其發展軌跡來看,項目教學法雖然早早地進入了國外學者與研究者的視野,但在語言學科的全面推進程度依然相當有限,理論基礎還不夠充分,且對該領域持續實踐性研究的動力不足。
三.PBL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選取大學英語1課程第八單元“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為例進行項目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課堂教學選在智慧教室環境中進行,采用與傳統語言教學截然不同的PBL教學模式的。在教學設計之初,筆者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學情進行了全面的了解,探究智慧教室環境下項目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需求分析
1.學習者分析
初入高職的大一新生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社會性交往需求強烈,但對于人際溝通所用的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只具有基本的感性認識,缺乏理性認識;軟件開發專業方向,具有較強的信息搜索和OFFICE軟件制作PPT文件的能力;學生之間經過近一個學期的相處,相互熟悉,具有小組合作的經驗。
2.教學內容分析
“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大學英語1課程第八單元內容,包含聽、說、讀、寫四個模塊,計劃課時總共為8學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周邊同學的手勢或表情,進行文字記錄并歸納整理;教師提供近年來研究者對肢體語言的內涵體系分類圖進行比對;學生4人一組網上搜索具有代表性不同國家文化使用肢體語言不同方式肢體語言的例子并嘗試用英語進行小組展示,豐富學生對肢體語言的感性認識。有了較全面的感性認識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肢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負載信息的占比,突出肢體語言在人際溝通活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在一個PBL項目里,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批判性思維和研究(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分工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分享(Sharing)和使用技術手段(Technology Integration)都是非常關鍵的要素。基于這些因素,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將教學法、評價手段與技術工具融合于課堂教學中。經過實踐教學的有效性驗證,發現PBL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在智慧教室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使用手機移動終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學習,采用同伴互評的形式對小組展示進行評價。該單元課程分主題導入、項目開展階段、總結評價階段三個階段進行。
四.PBL教學模式應用的實踐研究
(一)研究目的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研究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初步驗證PBL教學法的應用對高職生大學英語課程專本銜接方面有積極影響。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軟件技術專業2018級兩個平行班級3+2專本分段培養的68名學生,由課題組以外一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信息化素養較高的英語教師分別對這兩個班的學生進行“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單元教學,研究對象相關信息如表1所示。
(三)研究過程
本教學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探究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評估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學習效果,研究自變量是不同的教學法。本次研究隨機指定兩個平行班當中的一個作為實驗組,采用智慧教室環境下基于手機移動終端的PBL教學模式;另一個班作為控制組,在普通教室中采用傳統教授法實施教學,具體實驗模式及研究過程如圖1和圖2所示。
由圖2所知,教師以異質分組的形式將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分組,分組之后,對學生進行前測,測量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和學習興趣,接著進行為期8學時的教學干預,再用問卷進行后測,測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興趣、態度和認知銜接程度。
(四)測量工具
在“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單元教學開始前和教學結束后,研究團隊成員分別組織學生進行了教學前測和后測,測試內容一半由《布魯姆認知水平量表》改編,另一半為單元練習題。
(五)研究假設
1.基于PBL的大學英語教學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
2.基于PBL的大學英語教學法比傳統的話語篇章分析法更有效;
五.PBL教學模式應用效果分析
(一)教學前后測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生英語高考成績和學習興趣不存在顯著差異,對兩個班的學習興趣、態度進行前后測,實驗組前后分別回收了34份、32份有效問卷,控制組前后分別回收了33份、3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分別為100%、94.11%、97.05%和91.17%。利用SPSS軟件對兩個組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依據表2的數據可知,教學前后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調查結果顯示,教學實驗后兩個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均有提高,實驗組學生后測的學習興趣和態度稍高于控制組。此情況與教學實驗只有8學時時長的實際情況是吻合的。
(二)實驗組學生單元練習題成績高于控制組
教師使用單元練習題對兩個組學生的成績進行教學前后測,回收測試卷后,對學生在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研究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前測成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后測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實驗組學生成績的平均值高于控制組學生成績的平均值。由此可知,經過不同教學法的教學之后,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成績均有較大提高,且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提高幅度更大,明顯優于控制組學生的成績。
(三)學生作品展示分析
學生在小組展示環節產出了豐碩的成果,可以科學合理地解釋研究問題,現著重從學生的作品設計思路和方案進行分析。通過小組合作任務過程單可以發現,實驗組班級每個小組都能做到任務過程單填寫簡潔、明了,能反映出集體協作的痕跡,有的小組通過繪制任務流程圖進行分工;個別小組任務完成過程不暢,教師需及時提供學習支架以協助其完成任務。
六.總結與討論
筆者除了嘗試運用PBL項目教學法教授“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單元外,也結合教材其他單元內容進行項目教學法授課,其實踐結果均不如第8單元理想,究其原因如下:第一,所采用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受制于教學內容;第二,語言學習的特性決定了對學習者進行多元維度語言接觸是語言教學課堂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劉育東.外語教學中項目學習教學法的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33-13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湖北省職教學會課題“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之大學英語課程銜接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JGA201611,主持人:曾艷)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曾艷,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