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胡書記、張校長,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以校友的身份參加安徽師大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各種祝福的話我就不多說了,因為我知道各位從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起,祝福聲應該就沒有停止過。何況我也不會說特別有創意的祝福話語。
我是1990屆文學院(當時叫中文系)的碩士畢業生,碩士畢業留學任教兩年,然后去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回到安徽師大,而是去了中山大學,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逃兵,這也讓我對母校安徽師大懷著兩種矛盾的心情:第一種當然是感恩,因為我的學術成長從這里起步,我一直認為從學術的角度來說,碩士階段就像第一個面包,那是要用來維持學術生命的,沒有這第一個面包,后來的一切便也無從說起。而我的第一個學術面包就是安徽師大贈予我的,我深深地感恩;第二種就是愧疚了,其實我很喜歡蕪湖這座充滿著詩意、節奏舒緩、不慌不忙甚至有點散漫的城市,他很容易安頓我的心情,讓我不浮躁,讓我很安靜,但當時年輕的我,還有著莫名的更大夢想,所以就如雁南飛,去了廣州,這一去已經25個年頭了。如果從碩士畢業算起,至今已經有29年了。這29年中,無論我身在何方,無論我心里升騰著怎樣的夢想,安徽師大都是我人生中的一個刻骨銘心的記憶,時刻溫暖著我,所以我近年回蕪湖有點多,去年還與文學院的老師一起參加了校慶九十周年的表演活動,今年七月又回師大,參加劉學鍇先生著作的專題研討會,現在時隔兩個月,我又回來了,希望母校不要嫌我回得太頻繁。
關于安徽師范大學這所大學,諸位剛剛入學,可能還不是很清楚。作為大師兄,我可以把我的體會與諸位交流一下。當然因為我的中文學科背景,所以也只能主要是從中文學科角度來談談這所大學。
一.這是一所極有氣象的大學,以經典研究成就大學的學科格局
各位進入大學,首先面對的就是一個學科選擇。但據我有限的聞知,各位填報志愿的時候,可能感性還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學科的觀念還是模糊的。其實從一個人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說,學科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所了解的安徽師大中文學科,曾經在經典研究方面位居全國的前列,如祖保泉的《文心雕龍》《二十四詩品》研究,梅運生先生的詞學與六朝文論研究,劉學鍇、余恕誠先生的李商隱與唐詩研究,宛敏灝先生的宋詞研究,潘嘯龍先生的楚辭研究,等等。那不僅代表了安徽師大的學術高峰,其實也是中國學術的高峰。他們關注的都是學科最精要最骨干的內容,他們的成果也是具有標志性的。你說一個學科的老師占領了那么多的學科高峰,你在這樣的學科與專業學習,是不是很幸福。這就叫氣象,令人肅然起敬,讓人流連忘返。在這樣的大學學習,你想不成氣候、沒有氣象都不行。
二.這是一所師生一體的學術共同體,彼此成就了對方的榮耀
我剛才講的是這所大學老師們的學術境界之高,接著講的是師生合成的學術共同體。雖然“善待學生”是許多高校的口號,但如何善待學生,卻各有各的不同。我近來關注到有個網絡統計,就是就讀安徽師大的學生有多少評上院士、杰青、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計劃。數據顯示,在省屬高校中,安徽師大簡直是一騎絕塵,而且超過了不少985和211高校,這說明這所大學的人才培養卓有成效。如何總結安徽師大的學生培養經驗,這不是我的任務,但我親身感受到就學期間,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一起來完成課題,是如何打開我的學術之門的。我的老師之一梅運生先生曾經與其他兩位學者一起完成了《中國詩論史》的項目,而作為前期文獻的梳理,要先完成一本《中國歷代詩詞曲論專著提要》。我記得我入讀碩士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分派任務給我,讓我寫了九篇清代詞學論著的提要,當我交上初稿后,過幾天到老師家里接到老師批改過的稿子,我羞愧得無以形容,因為上面的意思提煉、句子修改、標點改動觸目皆是,我當時覺得我真是渣透了。但知恥而后勇,我后來交給老師的稿子,再也不敢隨隨便便了。我還記得祖保泉老師在讀了我的碩士論文之后,先是簡單地表揚,接著便是集中的批評,其中關于我的語言風格,祖先生說:“你這種半文不白的文風,第一讀起來不流暢;第二以后投稿,編輯也看不下去,以后你如果要往學術這條道路上走的話,一定要改掉這種文白夾雜的文風。”這就是我的老師,為了學生的發展,耳提面命,不留情面。諸位讀大學,不僅在于學習相關的知識,更在于學會探尋未知的知識,“老師”的意義更主要地體現在這一點上。我為什么特別感念這所大學以及這所大學的老師,就是他們曾經以最嚴格的要求來要求我。我深深地感到被嚴格被批評是一種多么大的榮幸,因為這就是成長。
三.這是一個以培養學有專攻的君子為己任的大學
我們知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也許各有風采,各有長處,但溫潤有禮的君子一定是最受歡迎的一個群體。一所大學的使命并不都在培養各類專業人才,造就具有人格魅力的君子,更是一所大學的使命所在。怎么才能造就一種君子人格呢?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就是一條君子的成長之路。我知道今天在座的新同學,文科理科工科的都有,不一定都對詩歌有興趣,但其實詩歌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關,詩歌從來就不在遠方,而是一直縈繞在心中和身旁。詩歌能讓一個人變得從容而優雅。而禮節則規范著我們的行為,使自己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員。最后就是這個“成于樂”,這個“樂”大家可以理解為藝術,我們都知道藝術的魅力無以形容,我們不一定從事藝術,但多一些藝術的感受力,顯然能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平和。我以前來蕪湖,我的導師會陪著我沿著鏡湖走大大的一圈,聽著老師講著“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古訓,感受真是一種幸福。君子是老師的垂范,也是我們共同追求的人格方向。
四.這是一所得江山之助、兼有人文與自然勝跡的校園
唐代詩人孟浩然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江山自然屬于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今天各位登臨這個時代,縱目山川,應該也是豪情萬丈了,因為這個時代終將屬于你們。赭山校區依山傍水,花津校區也是山水環繞,這就是自然昭示的魅力。赭山面對的這個鏡湖,我借用賀知章的詩說:“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但其實我知道在平靜的湖水中沉淀著太多太多的文化故事。在蕪湖這座江南城市,在安徽師范大學,我們也不要忘記欣賞和感受這悠長而斑駁的時光,在這樣的時刻,你的心一定會靜下來,享受屬于你的清風明月。
我說得好像太多了,我得趕緊收住話頭。諸位到師大是來讀書的,是來學真本領的,是來修煉各自的人生境界的,是為步入社會打基礎的。我希望諸位不負韶華,不負青春,不要辜負了歲月的慷慨饋贈,在師大要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這將是你留給你青春的記憶,也將是留給這所大學的記憶。這一份珍貴的記憶必須是美麗的、動人的、有生命力的,甚至是令人震撼的。
為了這樣一份生命中不可重復的記憶,諸位好好努力。我相信大家,理由既簡單又粗暴:因為你們是我的學弟學妹。
謝謝大家。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