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
摘要:吞吐稠油區塊開發初期主要通過井網加密、擴邊調整、蒸汽吞吐等技術實現上產,產量快速遞減后,針對吞吐開發末期的實際,強化基礎研究及配套技術應用,規模實施蒸汽驅、推廣復合吞吐、深化難采動用、細化分層開發等技術,實現區塊持續穩產。
關鍵詞:稠油油藏;吞吐后期;難采動用;分層開發
1 油田基本情況
洼38塊為深層特稠油油藏,含油面積8.9km,地質儲量3224×10t,開發目的層自下而上分別為下第三系沙三段、東三段和東二段,油藏埋深-1160m~-1490m,三套含油層系繼承發育,但特征各異,沙三段為水下扇沉積、東三和東二段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儲層物性好,非均質性弱,油藏類型分別為厚層塊狀純油藏、層狀邊水油藏、層狀邊水氣頂油藏,油層厚度20-145m,原油粘度3500-50000mPa·s。自1991年以蒸汽吞吐方式投入開發,高峰期后產量快速遞減,目前處于吞吐開發末期。
2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蒸汽吞吐輪次的增加,主力吞吐區塊東三、沙三段處于吞吐開發末期,可采儲量采出程度96.8%,平均吞吐13.5輪,其中15輪以上油井占比達到60%,普遍存在周期遞減大、高含水、低壓低產、低開井率、低油汽比、油井出砂等問題,吞吐油汽比0.2,地層壓力2.3-3.1Mpa,開發效果逐漸變差,穩產難度逐年增大。
3 穩產技術研究與應用
針對洼38塊各開發層系的特點,有序開展油藏描述、剩余油評價、熱采驅油機理等三項基礎研究工作,形成了針對性、適應性強的穩產技術。
3.1 吞吐末期優化注汽技術
蒸汽吞吐是注入高溫高壓蒸汽加熱降粘,消耗地層能量的開采方式。按照四優選、三優化原則,圍繞“選區、選井、選層、選方式”,通過優化“注汽位置、注汽層段、注入介質”的組合,強化注汽運行,改善吞吐效果。主要針對高油汽比、高回采水率的邊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實施選點注汽,以液帶油,提高注汽干度,擴大加熱范圍;針對高油汽比、低回采水率的動用程度低區域新井,逐輪提高注汽強度,改善周期效果;針對低油汽比、高回采水率的高輪次吞吐井,采用分選注、非烴氣輔助吞吐,改善動用不均、延長周期;針對低油汽比、低回采水率的注汽壓力高、油稠、出砂油井,采用高壓注汽、組合注汽、壓裂防砂、降粘助排等措施。吞吐區域年均實施優化注汽100井次,吞吐油汽比0.3以上,綜合遞減率5%。
3.2 深層特稠油蒸汽驅調控技術
針對油藏埋藏深、原油粘度大等不利條件,堅持“以采為先,以液定注”的理念,形成了深層特稠油蒸汽驅配套技術,蒸汽驅效果持續改善。注汽是核心,保證連續注汽,注汽時率300天以上;針對埋藏深、沿程熱損失大,采取99%高干度注汽,井底干度提高15%以上;通過長期生產實踐,摸索出合理的注汽速度為110m/d;同時,利用分層注汽、高溫調剖等技術改善動用不均,提高波及效率;采油方面按照“抑高揚低”的原則擴大波及體積,控制高產液井,減緩汽竄的同時,開展油井多手段提液,包括吞吐引效、調參、換大泵、加深泵掛、高溫泵等,采注比穩定在1.2左右。此外,通過加強蒸汽驅注汽、井口、油藏等關鍵參數的收集與分析,提高蒸汽驅管理水平。綜合調整后,蒸汽驅井組日產油穩中有升,實現綜合不遞減,汽驅階段采出程度達到16.5%。
3.3 邊水油藏分層開發技術
東二段屬薄互層邊水普通稠油油藏,受邊水侵入、油品性質、投產方式等影響,油井含水上升快、穩產時間短。薄互層邊水侵入嚴重,油水關系復雜,含油飽和度低,具有10%的可動水,油水流度比大,開發初期多采用多層合采方式投產,層間干擾嚴重。穩產期僅3年,綜合含水由50%升至90%以上,開井率由70%降至20%,直井開發后期采油速度0.3%,采出程度6.0%。通過深入分析低速開采原因,重新劃分油水系統,深化低含油飽和度油藏特征認識,開展直平組合分層開發:在油層厚度大于6m、采出程度低、水淹程度弱的區域部署水平井;在難以實施水平井的薄層區域開展直井單采挖潛。水平井具有層間干擾小,產液指數高,防砂效果好的特點,在邊水活躍單元,遠離邊水部署,延緩水淹速度;在弱邊水單元,部署在構造低部位,利用邊水補充能量。同時利用側鉆水平井代替水平井,保證產能,降低投資。分層開發后東二段產量翻番,采油速度由0.3%升至0.6%,油藏開發效果大幅改善。
3.4 特稠油難采儲量動用技術
洼38塊難動用儲量513萬噸,由于出砂嚴重、原油粘度大、注汽壓力高、吞吐效果差、動用程度低,開井率僅24.5%,評價動用前日產油16噸,采出程度4.3%;為了緩解出砂、降低地層壓力,成功實施5口水平井,在此基礎上,由通過壓防+篩管復合防砂成功復產5口直井。井震結合對各單砂體開展追蹤,落實了各單砂體及其儲層物性展布,明確了巖性粒度細、泥質含量高、原油粘度大是導致區塊開發停滯的主要原因;重點強化了油井周期生產特點及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提出了以油井產能、吞吐周期、出砂及防砂效果、動用狀況、油藏壓力等特征分析為主的難動用儲量開發動態評價方法。針對難采區塊儲層分布零散且厚度差異大的特點,綜合考慮井網的儲量控制程度及后期開發方式轉換調整,在疊加厚度大于15米區域整體實施直井加密調整;對疊加厚度小、主力砂體發育區域實施水平井挖潛;按照100×100m井距、正方形井網開展井網規劃。配套應用復合防砂、高壓注汽、組合注汽、解堵增排等技術,單井效果改善,區塊采油速度提高8.6倍,實現難采區整體有效動用。
4 結論與認識
(1)根據油井生產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分類及注汽優化,有效改善吞吐效果;
(2)針對油藏埋藏深、原油粘度大的Ⅱ類儲量蒸汽驅,可通過注采綜合調控提高油汽比;
(3)直平組合分層開發可有效緩解薄互層邊水稠油油藏含水上升,改善開發效果;
(4)合理的井網規劃、相關配套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難采儲量的有效動用。
參考文獻:
[1] 畢文亮.稠油吞吐后期改善吞吐效果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2] 張弦.中深層稠油油藏改善蒸汽驅效果技術及其機理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3] 楊曉培.河南油區稠油油藏水平井開發技術[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2,19(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