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Y塊為一個注水開發的普通稠油油藏,經過23年的高效開發,目前處于“雙高”開發期,2010年開展了10井組深部調驅現場試驗,階段增油2.3萬噸,取得較好增油降水效果。在前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通過生產效果主控因素分析,精細地質體研究等手段,開展了深部調驅合理井網井距研究及部署工作,采取反七點井網,150m井距,共部署調整井20口,助推深部調驅規模擴大至28個井組,實現了調驅井組日增油101.5噸,累增油5.93萬噸,自然遞減率降低了12.6%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注采井網調整;合理井網井距研究;深部調驅
1 實施背景
HY塊是注水開發的普通稠油油田,近30年的注水開發,采出程度36.1%,已形成水流優勢通道,開發矛盾由開發前期的近井地帶向油井深部轉移,低效、無效水循環日益嚴重,剩余油分布零散,依靠常規注水難以改善開發效果。
2010年開展了10井組深部調驅現場試驗,取得較好增油降水效果。試驗井組的井網規則,井距合理。注入井基本位于井組中心位置;平均井距150m,注聚井對應油井6~7口;調驅井網接近反七點井網。儲層連通性好,調驅10個井組共開展21井次的油水井層系調整,使注采對應程度達到90%以上。10個先導試驗井組從2010年6月開始實施,2個月左右開始見到效果,平均注入壓力由8.0MPa升至12.2MPa,上升4.2MPa。對應油井38口,含水下降4.1%,日增油51t,階段增油2.3×10t,噸化學藥劑增油27.3t。先導試驗取得良好效果,說明該塊適合調驅,存在進一步擴大規模的潛力。
2 擴大實施存在問題
多年注水調整及沉積相影響,形成了目前這種邊部井距大,內部井距小的不規則井網。若繼續擴大調驅規模,井網需進一步優化調整。一是局部調驅井網不規則,油藏控制程度低。部分注入井在井網內位置不合理(偏在井網一側);井網邊部不封閉(油藏邊部有注無采),斷層附近井網控制程度低。二是局部調驅井網井距不均,受效不明顯。示蹤劑監測結果表明,井距過小易突破,井距過大不見效。
3 注采井網調整技術研究與應用
3.1利用井震結合技術,對油藏構造再落實
HY塊是一個斷鼻構造,構造簡單平緩,完鉆井210口,本次研究采取油藏內部依靠地層對比,復雜地區采取井震結合的方式,重新落實油藏構造。選擇典型井開展VSP測井研究,以該井零偏VSP測井所提供的時深尺,為層位標定奠定了基礎,結合區內完鉆井的分層數據和非零偏解釋結果對本區約5Km三維資料進行了重新解釋。重新認識后,HY塊西北角落實了一條小斷層。近年斷層帶附近完鉆側鉆井,多有油層缺失現象,通過井震結合DW斷層的斷層線位置整體南移40m。塊內的整體構造形態變化不大。
3.2 用地質體精細刻畫技術,對油水分布規律再認識
HY塊油層發育在d2Ⅲ、d2Ⅳ、d3Ⅰ、d3Ⅱ四個層系中,油藏埋深-1600~-2100m,含油井段長達200~300m,含油層數較多,在平面上,油層疊加連片。該區東二段油層組砂體分布廣,連通系數較高,為構造控制的邊水油藏,單層厚度在3m左右。該區屬于次生層狀油藏,油氣沿斷層運移時形成多套油氣水組合,沒有統一的油水界面。對7個砂巖組的17個小層分類評價。綜合權衡評價分數在1~0.5分為Ⅰ類;0.5~0.35分為Ⅱ類;<0.35分為Ⅲ類。
3.3利用動態分析和數值模擬法,重新認識剩余油分布規律
由于早期注水,內部水淹不均,注入水順河道方向推進速度快,邊部受邊水影響大。剩余油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平面分布特征:從區域上看,油藏邊部水淹嚴重,構造高部位含油飽和度較高。從注采位置看,剩余油飽和度高的地區,大都集中在遠離注水井的部位,注水井附近水淹嚴重。從分布形態看,剩余油飽和度高度的地區,一部分是油層未動用,剩余油連片分布,另外部分是剩余油分布面積小,多呈點狀或窄條狀分布。
縱向分布特征:縱向上各小層剩余油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先下后上,逐層上返的層間接替開采方式造成的。其水淹規律必然是底部水淹嚴重,剩余油飽和度較低,頂部水淹較弱及未動用,剩余油飽和度較高。
3.4通過對比分析結合沉積相研究,優化井網井距
對比不同井網見水時的波及系數,反七點法井網注采比為1:2,波及系數最高達到74-82,優化調整后,優選反七點法井網進行規劃部署。同時結合沉積微相研究,對部分井點進行微調。通過油藏工程計算,同時考慮實際注入方案為0.2PV,要求小井距,最終確定HY塊合理井距應為150m左右。
4 實施效果及認識
通過注采井網調整技術研究與應用,部署調整井20口,儲量動用程度增加7.5%。20口調整井投產后,有力的推進了深部調驅效果。22個調驅井組對應油井85口,與調驅前對比,日增液297.0m,含水降4.1%,日增油101.5t,階段累增油5.93×10t。得到以下三點認識:
(1)深部調驅技術適用于HY塊這種普通稠油油藏,規則的井網,合理的井距,是調驅取得較好效果的重要條件;
(2)油藏地質體的精細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是井網調整的基礎;
(3)油藏在特高含水階段,由于非均質性造成油藏動用不均,通過正確的方式進行調整,也能夠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鐵龍,周曉俊等.弱凝膠調驅提高采收率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9.
[2] 韓樹柏.稠油油藏可動凝膠+活性水調驅技術[J].特種油氣藏,2010,17(1):90~93.
[3] 韓大匡,等.膠態分散凝膠驅油技術的研究與進展[J].油田化學,1996,(3):15~16.
[4] 田鑫,任芳祥,韓樹柏,等.可動微凝膠封堵性能影響因素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0,32(6):139-142.
作者簡介:
趙輝(1983-),男,河北保定人,大學本科,現從事油田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