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小敏
摘要:錦16塊興隆臺油層主要含油井段為1255~1460米(I1-III10),但受構造控制,在部分井區III10以下存在油氣分布為未上報的儲量稱為表外儲量。近年對該表外儲層展開了精細地質研究,使構造進一步落實,并通過對新井加深、老井的大修下返以及側鉆等措施挖潛,輔以高精度C/O、找堵水等監測手段,使油水關系進一步落實,提高了挖潛成功率,為該層位挖潛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錦16塊;興隆臺;表外儲層;挖潛
1.概況
錦16塊興隆臺油層位于歡喜嶺油田中部,受北部錦16斷層和南部錦2-6-9斷層控制,呈北東南西走向,為一南傾斷鼻構造,主要含油井段1255~1460m。于1976年開始勘探,1979年元月全面投入開發,同年4月注水,2011年在興Ⅱ7-8小層開始化學驅。目前錦16塊分三套層系開發,興I1-II4油層為一層系,興II5-II8為二層系,興III為三層系,表外儲層III10以下在1997年以前部分井只經過試油試采或大套合采,含水上升后即上返,出水層位認識不清楚,使該層位動用較低,后期經過部署新井錦2-丙7-238和錦2-7-更7井,使該區構造進一步落實,經過單采和后期的找堵水措施,落實了出水層位,為下一步挖潛打好了基礎。
2.興III油組的劃分及油水分布的特點
2.1興隆臺油層的劃分
該塊興隆臺油層由上至下劃分為I,II,III三個油層組,由S1中漏斗泥巖至S1下鈣片頁巖劃分為興I油組,由S1下鈣片頁巖至S2中上部位雜色泥巖劃分為興II油組,從雜色泥巖到S2底的砂礫巖或相應的層段結束劃分為興III油組,該油組地層厚度最大。根據沉積旋回的可分性,泥巖平面分布的穩定性,由上至下將III油組劃分為10個砂巖組,每個砂巖組劃分兩個小層,共計20個小層。
2.2興III油氣水分布的特點
興隆臺層位III油組油氣埋深1365-1680米,縱向上油氣主要分布在III10以上層位,III10以下只在歡氣5井區和錦2-6-6井區有油氣分布。在歡氣5井區III10以下層位油氣基本與III10上部連續分布,而錦2-6-6井區只有III15以下層位才發育油氣層。III10以下油氣水分布以砂巖組或單砂體為單元,上部為油、下部為水,且不同小層均有自己的油水界面。
3.表外儲層III10以下地質概況
3.1歡氣5井區III10以下層位地質簡況
(1)構造特征
為了落實區域構造,沿錦2-8-8—錦2-8-08—錦2-7-238—錦2-丙7-237—錦2-7-006做縱向剖面、沿錦2-8-7—錦2-7-227—歡氣5—錦2-7-007—錦2-7-307做橫向剖面,并以III11、III13頂面繪制各個小層構造分布圖,可以看出該井區為南傾伏的斷鼻構造,各個小層都發育一些微高點,III11-14微構造高點在錦2-丙7-238井附近,III14以下構造高點向歡氣5轉移,而微高點對剩余油的分布起一定控制作用。該井區發育錦2-7-006和錦2-7-8兩條次一級正斷層,控制了歡氣5井區斷鼻構造的形成。
(2)III10下部油氣水分布特點
III10下部油氣水埋深1509~1680米,低于全塊油水界面。油氣水分布以砂巖組和單砂體為單元,每個砂巖組或單砂體上部為油氣,下部為水,具有各自的油氣水界面,縱向上構成一個上氣油,氣水及水組成的間互層,上部含油飽和度高于下部,含油氣幅度5-10米。主力含油層為III12、III14;III15、III17主要為氣層。平面上砂體分布面積較大,為灰白色厚層砂巖、砂礫巖,容積法計算儲量33.2×10t。
3.2錦2-6-6井區地質特征
(1)構造特征
以III15小層頂面作圖,可知它與興隆臺油層頂面構造相一致為一軸線東南方向傾伏的斷鼻構造,軸線位置在錦16井—歡氣4井—錦2-6-6井—錦2-6-06井連線附近,高點在錦2-6-6井附近。
(2)III下部油氣水分布特點
III15下部油氣層埋深1540~1584米,油氣僅分布在III15、III16、III18三個小層,其中III15、III16小層為油層,III18小層為氣層,平面分布面積較小。容積法計算原油地質儲量4.8×10t。
4.表外儲層III以下挖潛及效果分析
近年通過對表外儲層III10以下研究,已有5口井生產該層位,累計增油21865t,創經濟效益1858萬元。主要做法如下:
(1)利用套壞井更新同時兼顧III10以下層位
錦-7-更7井為錦2-7-7的更新井,更新后鉆遇III10以下油層20.6米/3層,油水同層9.9米/3層,氣層14.7米/3層,低產油層10.4米/2層。投產后,初期日產油24t,含水40%,累產油11930t,累產氣186.8×104m。錦2-7-更7的成功,證明該區還存在一定產能,揭示了該區的剩余油分布情況,為下步挖潛提供了依據。
(2)利用周邊套壞老井大位移側鉆到III10以下層位
未鉆到III10的錦-7-218井與其鄰井鉆到III10以下的錦2-丙7-238對比分析,認為錦-7-218井大位移側鉆可以鉆遇該井區III10以下的部分層位。實施側鉆,設計2靶心,位移150米,鉆遇III10以下油層3.7米/1層、油水同層4.1米/1層、低產油層2.4米/1層,投產油層2.3米,低產油層2.4米,初期日產油14t,含水41.7%,累產油5047t。
(3)老井大修挖潛III10以下層位
為了挖掘III10以下油層潛力,目前充分利用了已完鉆到III10以下的老井,通過大修手段實施挖潛,避免了打新井和側鉆井增加成本。到目前實施了3井次,日增油33t,累增油4888t,累增氣199.2×10m。如:錦2-6-6井,1979年試油后即上返,后大修鉆灰塞重新打開III15-18,為了提高挖潛效果,利用了高精度C/O資料,二次射孔后,初期日產油18t,日產氣8620m,含水52.6%,累產油3700t,累產氣140.9×10m。
5.結論與建議
(1)表外儲層III10以下分布局限,主要分布在歡氣5井區和錦2-6-6井區,含油面積0.22km,地質儲量38×10t。
(2)通過近年新井和側鉆井、錄取監測資料、加強動態分析,目前油水關系已基本清楚,歡氣5井區主要產油層位為III12、III14以及III21;6-6井區主要產油層為III18。
(3)由于表外儲層III10以下儲量較低,同時已有部分老井完鉆到該層位,不適宜再部署新井,下步應主要利用老井大修側鉆挖潛,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時庚戌,等.遼河油田開發實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124~128.
[2]張厚福,張萬選等.石油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