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會強
1990年我參加審計工作,至今已近30個年頭。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眼前不時會浮現這樣的場景:到了退休的那一天,領導和同志們給我開歡送會,讓我講講工作幾十年的人生感悟,而我卻哽咽著說不出話來,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30年,人生能有幾個30年?!像我這樣工作簡歷簡單到只有一句話的最基層、最普通的審計人員,對自己“從一而終”的審計工作該會有何等的留戀呀!
這30年,我們汝陽縣審計局從最初的人手一把算盤到后來的一人一臺電腦,再到現在聯網審計系統正在全面部署,我見證了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審計機關審計技術手段不斷發展進步的不平凡歷程。
鐘情的算盤
1986年,聽說我考上財會學校,將來要當會計時,年邁的外婆顫巍巍地伸出大拇指高興地說:“中,學會小九九(珠算口訣),養活十來口!”上第一堂珠算課時,老師就鄭重宣講周總理的教誨:“不要把算盤丟掉!”在校學習期間,天天練習打算盤至少兩個小時。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局里配發的第一件辦公用具也是算盤。
算盤,曾經是審計局業務股室辦公桌上獨有的一道亮麗風景。那時,每個審計人員辦公桌上都有一把算盤,老審計們用的是又長又寬的七珠大算盤,而我們陸續分配來的新人用的多是精致一些的五珠小算盤。審計項目一開始,辦公室里便不時傳出撥動算盤珠發出的噼里啪啦的響聲,或急或緩,或獨奏或和鳴,清脆悅耳,同事們給予“審計交響樂”的美稱。手指熟練地撥動著算盤珠,心里默默地念叨著“小九九”,算出了一本明白賬,審出了盈虧實情。大家偶有閑暇,便會仔細擦拭自己的算盤,使其保持一塵不染。其實那時也有計算器,但大家用慣了算盤,總是對計算器不屑一顧,而對外行人看來笨拙的算盤卻情有獨鐘。那時候,審計人員沒有算盤,就好像現代人沒有手機一樣,無法工作,無所適從。
神奇的電腦
1993年年底,局里斥巨資7.2萬元購置了一臺電腦、一臺針式打印機和一臺日產夏普復印機,用于印制審計文書和審計證據。局里對這套高科技設備特別關照,專門為它裝修了獨立的房間,地面鋪裝了地毯,室內安裝了空調,墻上安裝溫度計、濕度計等,進入室內要換鞋,不用時還要蓋上紅絨布遮蓋防塵。并規定除文印員外,其他人員“閑人免進”。要知道,那年代人們冬季取暖還是用煤火爐子呢!而說是斥巨資也一點不為過。那時縣財政正常撥付的人均公用經費一年才4000元,對于不到20號人馬的縣審計局來說,真的是要“勒緊腰帶過日子”了。這之前,局里僅有一臺又老又舊的油印機,由于使用麻煩且效率很低、印刷質量不高,只有需要印制帶紅頭的行政文件和業務文書時才使用,其他審計文書和材料都是審計人員手工謄寫或者記錄的。有了這臺電腦,大家把手寫的紙質審計報告等報送到文印室排隊打印。由于時代的局限,這臺電腦也只是作為文印設備使用,并未發揮其作為審計技術手段的作用。盡管如此,進步還是顯而易見的,還是鼓舞人心的!
呼之欲出的聯網審計
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和財政實力的增強,各單位的辦公手段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2005年左右,縣審計局爭取財政資金支持,為每個股室配備一臺電腦,帶著“不懂計算機將失去審計資格”的緊迫感,積極組織和選派審計人員盡最大可能去參加縣人勞部門和上級審計機關組織的計算機操作培訓等。記得有一年冬季,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人員進行計算機培訓并考試發證,全局人員放下手頭的工作,在洛陽613研究所集中培訓了整整10天,普及了電腦基本操作技能。這一階段,大家學會了用電腦編制底稿、編寫報告、設計表格對數據進行簡單分析處理等。管文印的小王把全局的電腦聯成局域網,共享打印機等。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點擊“打印”,審計報告居然就在文印室打印完成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卻變成了現實,令人嘆服高科技的神奇,同時更對審計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充滿無限期待。大家也逐步習慣用電腦直接編寫審計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無紙化辦公。
2013年,全省從地稅審計開始,嘗試聯網審計。省審計廳直接從省地稅部門采集全省的地稅征管數據,然后根據審計工作需要進行處理和分析整理,并結合審計思路建立了相應的審計模塊,交由各市縣組織審計。雖然這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聯網審計,但在督促基層審計機關開展計算機輔助審計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也逐步掀起了計算機輔助審計學習探索和嘗試運用的熱潮。
近兩年,我局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更是取得突破性進展。按照省廳的部署,我局籌資160多萬元,建設了計算機信息化機房、網絡視頻會議室,購置了審計數據綜合分析系統、金魯班軟件、廣聯達軟件,更新了辦公電腦,為業務人員全部配備筆記本電腦,審計技術手段不斷增強。今年又開始在縣直各預算單位和鄉鎮政府部署聯網審計系統。如今,除了辦公桌上的臺式電腦,每個審計人員還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大家基本掌握了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審計、扶貧審計、環保審計等多項重大審計項目中廣泛運用大數據審計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審計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使真正意義上的實時聯網審計呼之欲出!(作者單位:汝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