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能效仿“越南模式”嗎?在河內舉行的“金特會”將這一話題帶火了。越南權威學者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近日,記者專訪了越南翰林院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杜進森和翰林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前院長武大略,聽他們談越南、朝鮮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比分析。年近七旬的杜進森是越南最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有越南外交人士告訴記者,陳大光擔任越南國家主席期間,經常就越中關系問題咨詢他。如今,杜進森依然活躍于中越學術界。武大略則是越南知名經濟學家,長期關注越南與中國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
武大略分析,越南和朝鮮的經濟體系不太一樣。越南以前一直都是農業國,后來才發展旅游業和一些小型手工制造業,并且十分依賴國際貿易。相對而言,朝鮮的工業比革新初期的越南發達,所處的地緣環境也比較特殊。越南也曾遭到美國禁運制裁,但程度遠比不上美國對朝鮮的制裁力度。1975年完成統一后,沒有西方國家援助的越南能獲得來自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因此我們依然延續了經濟增長。而朝鮮現在所處的國際環境狀況更為嚴峻。朝鮮不應按照某個具體國家的模式去發展,必須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如果說越南從貧窮到發展的道路能給予一些經驗,那么就是要把市場經濟的大門打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
1986年,越南共產黨召開六大,拉開革新的大幕,開始在國內尋找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的方式。越南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出臺“第三計劃”以支持工業發展,對價格、工資、貨幣進行同步改革,這些措施讓生產力一步步得到解放。1995年后,越美建交,美國解除禁運,這讓越南有機會融入地區和國際社會,經濟也開始快速發展。通過革新,以前的糧票、布票如今早就進了博物館;作為一個農業國,越南過去國內大米不能自給自足,現在已成為主要大米出口國。
杜進森透露,現在的朝鮮與越南革新的第一階段(1986年-1995年)情況很相似——朝鮮也面臨制裁、禁運,國內實行計劃經濟。朝鮮領導人此行訪問越南一定會得到很多啟發:在國際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如何從內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朝鮮的旁邊有中國和韓國,一旦它選擇開放,會得到很多投資與資源。
(據中新社 3.5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