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色基因傳承中成長起來的習近平,很早就受到毛澤東詩詞的熏陶和胸襟的影響,不僅愛好和喜歡毛澤東詩詞,也善于領會和活用,常常信手拈來、脫口而出,用得恰到好處。
“風景這邊獨好”
2013年1月1日,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習近平富有感情色彩地說:“這里,我想起毛澤東同志當年寫下的詞句:‘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輝煌成就已載入民族史冊,美好未來正召喚著我們去開拓創造。”
這段詞句,出自毛澤東1934年夏所作的《清平樂·會昌》。正受打壓在江西會昌“養病”的毛澤東,在詞中卻一掃郁悶心情,情緒舒暢,透露出他百折不撓、斗志彌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他對挽救危局、引導革命走向勝利的強烈自信。
習近平引用該詞并引申發揮,用“風景這邊獨好”來點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所呈現出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表達了對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的堅定信心和美好憧憬。
同年的1月5日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又幾次引用“風景這邊獨好”來表達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同時,他對當前形勢也有著清醒的認識,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經濟發展這邊風景獨好,環境和空氣質量,我們這邊實在還是成問題。”
“敢上九天攬月”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空間技術成就展覽。聽了“蛟龍號”潛航員的介紹,習近平高興地說“上天入海,這就叫‘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當年6月11日,習近平親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即將出征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壯行,他說,你們“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這是光榮而又神圣的,全國人民都為你們感到驕傲”。
1927年10月,年過而立的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65年5月,年逾古稀的毛澤東巡視大江南北時重返故地,寫下了飽含著對崢嶸歲月無比懷念和對未來革命征程豪情滿懷的經典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近年來,我國航天與深潛事業的發展交相輝映,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氣概的想象已經一步一步變成現實。習近平化用毛澤東的著名詞句,改“可”為“敢”,一個“敢”字,氣魄宏大,力重千鈞,旨在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敢字當頭,勇擔重任,再創新的輝煌。
“亂云飛渡仍從容”
2012年2月14日,習近平和美國副總統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業家座談會,殷切寄語企業家:“希望兩國企業家把握機遇,把眾多合作潛力全面轉化為互利共贏的實際成果。‘風物長宜放眼量’,企業家的眼界決定境界、作為決定地位。”
“風物長宜放眼量”,語出毛澤東1949年4月所作《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其中“風物”本謂自然風光與景物,此處為雙關語,兼指社會上的一切事物,對此,都應該放開眼界去觀察衡量,從長遠、大處著眼,也就是從未來、全局著眼,胸襟開闊,保持健康、開放的心態。習近平引用這一飽含哲理的名言,是希望企業家們“不畏浮云遮望眼”,著眼長遠,不因一時一事的干擾因素而裹足不前。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指出:“實現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我們既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
“亂云飛渡仍從容”,語出毛澤東1961年9月9日(秋收起義34周年紀念日)的題照詩《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習近平引用這句詩,表現的是在國際國內環境都面臨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所應秉持的定力與信心。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亂云飛渡”的內涵與當年毛澤東詩中的喻意也有很大不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日中國面對的問題更加錯綜復雜,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作為“中國號”巨輪的領航者和駕馭者,習近平一再告誡全黨同志,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摘自《黨史博采》2019年第1期 李光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