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它們只是無聊的惡搞,就真的是“圖樣圖森破”了。
除了個人閑置物品,二手交易平臺上各種奇葩產品屢見不鮮。有賣家就出售了所謂“自主研發電腦CPU”,號稱填補了各種技術空白,甚至已經引起了美國間諜的注意!售價僅為50元一枚,感天動地。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的奇葩賣家并不罕見。除了“自主研發CPU”之外,在這個二手交易平臺上還有著不少驚人的商品:
半瓶老干媽、比卡丘的精靈球、救爺爺的葫蘆娃、閑置半年的波音737、剛剛孵出來的迅猛龍幼崽……這些真的只是賣家們為了嘩眾取寵而搞的網絡行為藝術?
二哥則告訴大家,實際上這并不僅僅是惡搞這么簡單。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荒唐產品詳情介紹頁面下有不少小伙伴們積極留言。賣家甚至還會在留言處跟大家互動。
這些博取眼球、嘩眾取寵的現象背后其實也是一門生意,只是生意的主線不在這些二手交易平臺上。這是一門新的流量生意。上至標價千萬的二手“航母”、“戰斗機”、“坦克”;下至數十元的“自主CPU”、“皮卡丘的精靈球”、幾塊錢的半瓶老干媽等產品,自然不會有人會下單購買。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圍觀“奇葩”賣家銷售“奇葩”商品的小伙伴才是這些賣家的真正目標。據二哥的觀察,這似乎已經成了一些二手電商以及社交平臺上的亞文化現象。
而“表面賣家”的背后,往都是互聯網營銷團隊。他們大開腦洞的商品、夸張的圖片、鬼話連篇的商品描述就是要引起小伙伴們的留言及熱議,并且將商品當成故事來看。其中有人點贊,也有人斥罵,但這些他們都早已預料。對于他們來說,炒作營銷話題、只要能夠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并引起了更多互動,無論名聲好壞都可以視為成功。而這也是典型的“眼球經濟”。
我們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最怕閑置物品掛上去半天賣不出去。但對于這些營銷團隊來說,他們最可怕的是”奇葩商品“發布后不瘟不火,達不到預期的熱度——關鍵還是流量。
他們的目的也相當簡單——不花費太大成本的話題被推上平臺流量多、曝光度高的推薦頁面,讓背后的金主才會看到他們的營銷能力:能將一些普通的“話題”不斷分享裂變,讓影響力持續擴大。那些真正需要營銷策劃推廣的客戶才會被他們的能力打動。
如果商品頭圖足夠吸引,詳情內容足夠搞笑,留言內容足夠豐富,小伙伴們看到了就會跟身邊的好友分享以及互動,而這就是話題的初次裂變。當話題熱度上升、大家的活動增多過后,營銷團隊就可以通過多渠道再次轉發,實現進一步分享裂變。
在如今這個“流量為王”的網絡世界里,任何真實用戶的點贊、留言、互動都顯得十分珍貴,這成為了營銷團隊將來爭取客戶的原始資本。同時,這些“奇葩商品”也成為了他們營銷策劃載體之一。在部分熱議商品的詳情頁面下,留言往往會被“無意”穿插客戶品牌的產品內容。
二哥給小伙伴們總結他們的操作步驟:在電商平臺發布“奇葩”的閑置商品,引發用戶熱議,產生自然流量與互動。再利用數據,吸引中小品牌投放廣告,以此獲利。
另外,只要商品名稱不違規、不違法,這些“奇葩商品”一般都能夠順利發布。
對于不明真相的小伙伴們來說,他們似乎只是默默圍觀了一場“無厘頭喜劇”;對于營銷團隊來說,吃瓜群眾越多就越能為他們創造大量數據成果,并以此變現實現收益。
我們對于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往往很難評價——看起來似乎不是正路,卻也說不上是違法違規。他們打的是二手交易平臺上社區公約的擦邊球,同時擊中的是客戶對線上流量的渴求和小伙伴們熱衷“圍觀吃瓜”的兩個痛點。憑自己的實力混飯吃,無可厚非。
但是,二哥認為這會導致已經足夠混亂的閑置物品交易平臺更加復雜。盡管我們無法定義這些“奇葩”商品為虛假產品,但是終究也只是一個噱頭。好端端的閑置物品交易平臺,已經容納了不少奸商和騙子,如今還要收留這些網絡營銷大師,魚龍混雜的交易環境讓小伙伴們無法更放心地出手或是入手閑置物品。
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喜歡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追求性價比產品或是出手閑置物品變現。這更需要大家注意到平臺本身的復雜性,小心駛得萬年船。
同時,二哥也為小伙伴們提供專業的二手產品估價、專業出手指點和建議以及提供高性價比二手數碼產品推薦。小伙伴們可通過微信(so2-so2)找到二哥,二哥也會盡我所能,為大家提供更多關于二手閑置數碼產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