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駐守故宮,讓武警北京總隊執勤一支隊故宮中隊的官兵們成了離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最近的人。近萬座宮殿和六百年的中華文明,是他們守護的對象。
哨位上的榮譽與快樂
去年一年,故宮年度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700萬人次,春節期間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活動,7天接待了40萬游客。珍品文物和文創產品讓故宮成為人們心中的“網紅”,追文創、看展覽,成為一股由故宮引領的新潮流。
每天上午8點,太和門緩緩推開,執勤官兵會成為這一天首批走入故宮的人。擔負固定哨位執勤和巡邏勤務,是白天官兵們在故宮內的任務。
太和殿前,是故宮中隊的第一組執勤哨位。老家在湖南的戰士李思維清晰地記得第一天上哨時的情景:那天陽光明媚,頭頂碧空如洗,他作為副哨跟隨老兵來哨位換班。第一次站在太和殿門前,李思維的主哨告訴他,站在這里,“守衛的是中華文明”,一分鐘也不能松懈。“那是第一天站在這么多人面前,感覺很多游客都在看我,突然覺得肩上的責任很重,也很驕傲。”李思維說。
然而,盡管一班執勤只有兩個小時,站在這里卻并不輕松。到了夏天,故宮大理石吸熱極快,地表溫度時常突破溫度計極限。加上旅游旺季,游客增多,熱浪與喧囂讓哨兵看到遠處的建筑物都被炙烤得扭曲。而冬季的神武門,穿堂風呼嘯而過,十分寒冷,夜間執勤的哨位就設在門前。
中士賀磊剛守衛故宮7年,所有哨位他都已經執勤過無數次。提起這7年,他早已忘了夏季的炎熱與冬天的寒冷,想到最多的是執勤時遇到的一張張游客的笑臉。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打交道是哨兵們的日常工作。“洗手間在哪里”“出口在哪里”是游客們最常問的問題,有時候賀磊剛執一班勤要回答幾十甚至上百遍。但他從來不覺得煩,因為同樣尋常的,還有游客送來的遮陽傘和礦泉水。
隨著故宮逐漸開放,各類展覽與外事活動越來越多,執行臨時任務變得常態化。今年“紫禁城過大年”與“上元之夜”活動舉辦,讓故宮一度日游客量超過8萬人次。中隊臨時加勤,出動多組巡邏哨全天執勤。“上元之夜”活動日,哨兵們早在下午就登上城樓哨位。毫無遮擋的情況下,寒冷的風刀子般割在臉上,有些戰士下哨后感到臉都麻木了。
“歷史也活在我們身上”
站在大殿前的哨兵同樣是故宮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天執勤中問路的,其中不乏外籍游客。為了能夠流暢交流,同時展現中國軍人的良好形象,戰士龐笑非閑暇時,把《新概念英語》當成休閑讀物,一有時間就背單詞。每天收操后,對著古老的紅墻背英語單詞成了他的必修課。
如今,在故宮工作人員的專業指導下,中隊擁有自己的英文版“禮貌用語100句”“問路答疑100句”。官兵們都能熟練用英語說出故宮最基本的路線圖。“我們站在這里,代表的是國家形象,代表的是中國軍人的形象。”排長唐鵬程說。
學習外語的同時,中隊官兵們也在學習故宮的歷史。他們走過紫禁城的每一座宮殿,都能說出它們的故事。張辰是中隊里的第一代故宮講解員。最初關于故宮的典故,張辰是在導游口中聽到的。執勤時,各個旅行團的導游一邊講解一邊在張辰面前走過,那些只言片語的故事讓他對故宮的歷史產生了興趣。于是,中隊圖書館里的書被他翻了個遍。
像張辰一樣的戰士還有很多,列兵王楠把講解詞背得滾瓜爛熟。春節期間,一個年輕母親帶著孩子游玩,小朋友拿著地圖跑到他的面前,問他乾清宮的故事。聽完王楠熟練又生動的講解,小孩子高興地一邊鼓掌一邊說,“叔叔,你真厲害”。
“故宮的歷史也活在我們身上。”王楠說。
“一家不圓萬家圓”
盡管守衛著最著名的名勝古跡,居住在北京城的最中心,故宮中隊的官兵們卻幾乎沒有逛過北京。來了6年,賀磊剛從沒有去過頤和園,唐鵬程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天安門廣場。整個中隊集體行動的活動范圍最遠只到過西單,不少戰士甚至連毛主席紀念堂都沒有去過。
任務繁重、沒有時間是中隊官兵“足不出戶”的主要原因。賀磊剛已經7年沒有回家過年,每逢節日闔家團圓的日子,都是中隊官兵最忙的時候。
“一家不圓萬家圓。”看著城墻下熱鬧的人群,每一名“紫禁衛士”都會在心里這樣告訴自己。
(摘自《中國青年報》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