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
摘要: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圍繞“建設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主題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全媒體思路;探析
一、什么是全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從四個維度深化了全媒體的內涵。在眼下信息技術帶動下,任何一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發展進度及大眾預測評判都會以最快速度、不同形式和渠道傳達到受眾手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方式和信息接收體驗,大眾發聲表達互動得到了尊重,全方位提高了傳播效能。這四個維度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機融合,使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對于融媒體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在這些媒體與媒體之間的融合中,傳媒人首先要積極學習適應新的傳播方式,比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日報》等國家頂尖級傳媒都以自己已有的傳播平臺為依托,開設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渠道多元化,更“接地氣”,以自己的權威性和知名度迅速在新媒體中占據了主導位置。我們作為地市級媒體,隨著電視開機率和收視率的下滑,不要埋怨,不能自棄,不要把新媒體看做自己的對手,以為是新媒體搶走了我們的觀眾,分析一下可以得知,不是觀眾不喜歡我們的內容了,而是大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更網絡化、移動化和主動性、選擇性、同步時效性以及碎片化等,從受眾角度出發,報紙刊物的文章和網頁文字,電視節目和短視頻,廣播和音頻文件,電子化的信息更容易更便捷被大家接受和傳播,正是這些便捷,成為新媒體的優勢,那傳統媒體為什么不能踏上更快的信息通道呢?
二、在原有做節目的基礎上樹立
產業產品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說,“受眾在哪里、讀者在哪里、用戶在哪里,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哪里”。那么,與時俱進,信息化市場化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和渠道發生了變化,受眾的接收方式和習慣也隨之改變,相應的就需要我們轉變生產方式。哪些內容更受大家喜歡,哪種方式更便于大家接受和傳播,我們就采用哪種方式,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不存在沖突,只是媒體發展進入又一個技術時代而已。前些年在國內炙手可熱的一些報刊雜志《讀者》《小說月報》《人民文學》等,都早已適時而生,創辦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雖然紙質載體銷量會有所下降,但新媒體形式穩定的關注度依然存在。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受眾身份已經轉變為用戶,他們不再是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選擇者,我們的作品就是產品。讓更多的客戶青睞我們的產品,選擇我們的產品,這就是我們的市場意識。隨之而來的就是受眾群體的細分,有相同興趣點和關注點的用戶應該有大概率相同的信息需求,我們要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使提供的信息和服務更加精準,用戶的忠誠度和黏性會日益提高,這對于廣告運營和媒體本身來說應該是雙贏的。
三、在收視基礎上增強流量考量的意識
傳統媒體耕作這么多年還是很有優勢的,尤其是素材采集的資源優勢。傳統媒體通常都是官方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信息來源的權威性可以有保障。那么我們需要做的,除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外,還要及時通過大眾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把可靠、可信的消息傳播開來,我們的新媒體平臺自然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流量自然也會提高。同時,做為傳統媒體人,可以自豪地說,對自已傳播的每一個字都有相當的責任和擔當,這一點是許多網絡媒體、自媒體不具備可比性的。
隨著通信、網絡傳輸、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媒體人一定要與時俱進,積極融合新技術,讓媒體產業在科技新時代創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作者單位: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