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興明
摘要:電視法治節目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作出了較大貢獻,《今日說法》是由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日播法治欄目,通過對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案件進行事實的報道、法律的分析及專家的點評,明辨是非,提高人們的社會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達到普法宣傳教育的效果。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關鍵詞:法治;新聞報道;電視傳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的“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目標任務,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決心和信心,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和行動指南。“法治”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又是自2014年以來最具魅力的一個詞匯,備受人們關注。
對于一個地區而言,“依法治州”事關執政興州、事關人民幸福安康和跨越發展。作為專門的政府主流媒體,地方合《法治在線》欄目既要承擔著宣傳和弘揚法治建設的歷史任務,又要當好新媒體普法先鋒,更要打造好地方臺的普法陣地。
時光進入2015年,人們使用最多的有這樣一個關鍵詞一“依法治國”,它同10多年前出臺的“構建和諧社會”相比,更凸顯了法治的力量。“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這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命題。作為2014年十大法治最具影響力的呼格吉勒圖案,最后媒體和公眾所期望看到的是案件真相的還原給法治帶來的溫度。那么,反思這起錯案的形成以及司法糾錯的過程和結果,法律的公正盡管遲到,卻也給公眾近距離觀察和理解依法治國的契機,對于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意義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案例,它也體現了人民司法為人民,彰顯了司法公正的精神。
一、從傳播生態到輿論監督“110”
《法治在線》欄目的開通順應了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平安中國、平安涼山這樣一個時代背景,它響應了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在人民中基本普及法律知識常識的決議》中,要求報刊、通訊和廣播、電視、出版、文學藝術等部門都應當把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普及法律常識作為經常的重要任務。(《中國法律年鑒》1987年第40頁)據悉,目前全國有200余檔法治電視欄目,有100家電視臺開辦了法治頻道和欄目。
電視法治欄目的橫空出世,在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和民主建設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成為媒體主導輿論的責任,法治節目以對社會矛盾的直接關注,對現實生活沖突的快速反應,對弱勢群體與強勢力量之間權益差異的案例敘述,對社會安全,社會公正的廣泛探求,滿足了受眾的收視期待,因此成為備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受眾對新聞報道有兩個方面需求,一是時事政治、經濟、科技等新聞,通常稱為“硬新聞”,二是社會生活新聞,通常稱為“軟新聞”。
法治節目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偏愛,主要在于它所反映的內容與人民生活貼近,與人民利益相關,與人們的法律知識需求相連,如社會、法律、家庭、糾紛、治安等現象都是法治節目的素材來源。
“喂,電視臺xx欄目嗎?”
“喂,……”
開通了法治熱線,接到的就是法治新聞線索:只要記者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抓重點、找突破口、挖掘線索中人們所關注的人和事來進行客觀報道,法律專家的以案說法,觀眾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新聞記者,這是當今媒體關注弱勢群體,普法宣傳的重要陣地,也是欄目關注度高的主要原因。欄目定位準確,收視率增強了,新聞線索篩選的余地大了,稿件質量、制作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歡迎,于是人們給跑法治新聞的記者又多了個雅稱——法治新聞“110”。
二、欄目定位講好關注人的故事
涼山廣播電視臺《法治在線》節目的定位是:以案說法,關注法治熱點。節目的指導思想是重在普,根在法,淡于奇,貴在引。《法治在線》用故事的形式講述發生在百姓身邊的與法相關的大事小事。既達到像社會新聞、民生新聞那樣的熱鬧和精彩程度,又起到了宣傳法治建設,傳播法律知識的主題要求,人們在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富教于情中收看節目,欄目也因此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熱線電話不斷,網上評論絡繹不絕。這說明了人們的法治觀念在增強,就連協辦欄目的律師事務所的案源也不斷增加,找客串律師打官司的人也排起了隊,這種現象印證了一種說法:50、60年代找干部;80、90年代找記者,21世紀找律師。隨著法治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從過去的說情到現在的說法,人們的法治觀念得到了根本的改變,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得到全新的拓展和升華。但是作為以農業為基礎的少數民族地區普法任務任重道遠。而且普及法律知識的方法應當多元化,電視法治欄目的出現就為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
美國密里蘇新聞學院出版《當代新聞采訪與寫作》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1000萬人的死是一個統計數字,一個人怎樣去死卻可以寫成悲劇。”如果換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就是在節目中應該關注人,特別是應該關注具體人的具體命運,向電影大師斯皮爾伯格、希區柯克那樣學會“講故事”
很多年前的《焦點訪談》播出了兩條有關人物的報道,《愿做一座橋》《傳遞生命熱能的列車》分別講述了武漢有一位長期工作在基層的干部,很多老百姓都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其事故性強,聲情并茂地打動了每一位觀眾。而后者則以老照片的形式講述一個不同尋常的故事,三位主人公,一位是長沙的患者,一位是天津的醫生,一個則是奔走在兩地的列車長,特殊的治療方式持續了6年,三個人物牽連出一個感人的故事,也使報道一舉成功。
?筆者采訪過一個人,采訪對象是一位年近60歲的老大媽,她多次來到電視臺,訴說了她為討回一間房屋打了10多年的官司,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的她,從不懂法律到學法律,買了許多法律書籍一字一句地“啃”,直到能寫訴狀和當辯護人,其精神打動了我和編輯室的每一位同志。于是,筆者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走訪和調查。一條題為《xx一涼山的秋菊》制作成6分鐘的法治人物焦點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小的一件房屋產權官司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過問。老大媽送來了感謝的話語和一面錦旗。這錦旗也常常激勵我們每一個記者、編輯一辦好節目,當好宣傳喉舌,反映大眾心聲,傳播正能量,做法律知識傳播的橋梁和紐帶。
欄目又根據案例請微電影的拍攝機構和表演愛好者完成系列影片《風中的哈達》《阿依的太陽》《告兒子》《拆遷》《回家》等,形成了群眾自己演身邊的人物,講述身邊的故事。還開展了電影大賽,掀起普法熱潮、營造普法氛圍。
三、做好策劃以報道案例引導人
《法治在線》在開辦的初期,節目中以律師作答的方式結合案例,使人們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加深了這種法律多元化的印象。在后來節目報道中,記者在某縣采訪,一名在街上做生意的年輕人,為一點小事與他人發生口角,結果出現惡性案件,事后他悔悟了,深知自己的罪惡深重,很快就加入到搶救被害人的行動中,未成功他選擇了逃跑,之后被公安民警抓獲,記者在看守所采訪時,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悔之晚矣。在使用這段同期聲的同時,觀眾已經明白了案件的本質,恰好在此時又出現了采訪群眾的同期聲音,一個群眾說:平常不加強學習,只顧埋頭做生意,這是法律知識懂得太少的結果。可想山區農村的普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恰好法治節目在此傳播了以案說法的相關法律知識,使觀眾在法治報道中悄無聲息地接受了法治教育,從心理上沒有強加的痕跡,觀眾會自覺地去學法、用法和守法,會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各種各樣的案例故事讓人們感受到各種形式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緩,而最直觀,最形象的宣傳教育就是電視節目中的以案說法。而《法治在線》跳出就報道而報道的圈子,淡化作案場面,節目安插社會各界人士從本質談這一犯罪現象和正確的引導內容,也就是在前面提到的電視法制節目重在普,根在法,淡于奇,貴在引。這便是法治電視節目受觀眾寵愛的直接原因,但是要在節目中辦出特色,辦出人們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四、電視傳播法律知識的多維空間
正因為法治電視節目的新聞源廣泛,眾多的法律特征與人們生活中有直接的聯系。其實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中因故事情節的內容潛移默化地、自覺地在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也在對照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社會形態的統一和協調。
但為了避免過多、過集中的報道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刑事案例,《法治在線》又把報道焦點擺在農村法治宣傳報道中,以實現電視傳媒的多維空間,土地承包是中國打破吃大鍋飯,實行多勞多得分配原則的重大舉措。30年過去了,關于土地承包而引發的諸多問題,法律熱點也隨之顯現。一個農民在打給《法治在線》的熱線中告之,17年前,他和姐姐家因一塊地調換,但雙方的土地質量差異太大,要求置換回來,因為沒有合約而大動干戈,爭吵了無數次都未解決,請求《法治在線》,為他出主意想辦法。后來針對這一情況,從個案中分析了農村土地承包或是調換要有正式的合約來約束雙方的責、權、利。讓人們在生產生活以及經營中要有協議及合同等法律文書來約束雙方,避免無休止、不必要的矛盾糾紛,以形成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但也要看到,鞏固守法護法的法治信仰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持續的教育和培養。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守法護法的良好局面,強化法治之力,讓全體人民更加自覺地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深厚法治根基。
五、法律文化承載的價值和功能
充滿理想性意識的法治節目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衣食足而知禮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從半溫半飽的生活狀態轉而進入小康水平,中國人精神層面追求呈現出多元的狀態,人們不僅渴望安全,而且希望獲得自尊,現實價值追求,渴望法律的保護和維護自身的尊嚴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的追求。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某些娛樂節目降低了電視傳媒的文化品格,消除了電視傳媒傳播知識的功能,收視率雖然上了,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社會各界的批評聲不絕于耳,業內人士曾斷言:“鬧哄哄的游戲節目以犧牲電視的文化品位去換來自己的發展空間,這是我國電視傳媒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探索成本,在中國的電視史上永遠占不了主導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確定電視媒體的文化身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戰略問題。
法律文化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價值,其不僅是政治文化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他們把法律的課堂前移到電視傳媒的前臺,承擔起匡扶社會正義和公眾利益的重任,通過傳播科學的理性精神,對受眾的思想行為產生著潛在的引導和規范作用,使受眾提升自我凈化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所開辦《法治在線》節目的運行過程,法治類節目既有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的優勢,又兼顧于輿論監督功能和政論性傳播功能,既有新聞性優勢,又兼顧于法律知識的服務功能,節目之所以受到關注,它的功能決定了空間。在大力倡導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法律涉及到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領域。21世紀是以生態環保、改革創新、文化傳承為宣傳焦點,稅收、城市管理是社會進步國家文明的象征。這些領域的宣傳力度理應加強,法治時空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并延伸到農業執法、技術監督、工商管理、房地產市場以及婚姻、倫理道德、環境整治等眾多社會與法的各個領域。
總之,法治節目的宣傳空間非常廣闊,各地主流媒體對法治類電視節目的開辦和規范都非常重視,以電視為平臺傳播法律知識是電視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四川省涼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