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桂林
針對“高校人才的無序流動”,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認為,高校間可以共同探索建立人才流動的協商與補償機制,約定師資人才、實驗設備共享機制、成果合理共享機制,甚至可以引入體育界的“轉會費制度”,作為人才流動之后,對于“老東家”的補償,等等。(3月9日 中國青年網)
“高校人才的無序流動”是近些年來的新問題,受經濟待遇等因素影響,高校人才出現了“孔雀東南飛”“擇良木而棲”的現象,正所謂“人往高處走”,這也屬人之常情,我們不必苛責。
但必須看到,高校人才的無序流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加劇了高校之間的校際差距。受地區、經濟發展等條件影響,高校的發展不太均衡,校際差距較大。一些強勢高校出臺優惠政策“搶”人才,致使薄弱高校處于競爭下風,越發加劇了校際差距。二是削弱了薄弱高校的“造血能力”。薄弱高校的“造血能力”本身就有限,而一些急需、緊缺的人才被“搶”走,更是“雪上加霜”了。三是妨礙了國家相關戰略的順利實施。高等教育的發展事關國家發展的全局,應該全國一盤棋。高校人才的你爭我奪、暗流涌動,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相悖。
高校人才不可能“從一而終”,畢竟人才的流動是現代社會的特征,防范人才流失靠封堵是不現實的。但高校人才的無序流動其害大矣,亟需正視,喬旭建議,建立人才流動的協商與補償機制,不妨引入體育界的“轉會費制度”,作為人才流動之后對于“老東家”的補償,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議。實行“轉會費制度”,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從經濟上彌補“老東家”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損失,同時還可以用“轉會費”重新吸納優秀人才,保證人才不斷鏈,值得一試。
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高校人才的有序流動,可以適當借鑒其他行業的成功實踐,結合自身實際能動地加以利用,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