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沁
摘要:如果說受眾對綜藝、電視劇等節目是“彈性需求”的話,對新聞、健康類節目就是“剛需”。而對于40歲以上的主流電視受眾而言,健康類節目的這一特征更加明顯。電視臺如何在全媒體時代守住健康科普節目的陣地,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約見名醫》(原《萬家燈火》)欄目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健康科普節目;全媒體;粉絲經濟
《萬家燈火》欄目于2007年開播,2019年4月更名為《約見名醫》,是國內最早開辦的健康科普節目之一。全媒體時代,面對開機率持續走低,傳統媒體廣告投放萎縮的現實情況,健康科普節目除了堅守電視陣地,更多要考慮如何迅速適應新環境,既要揚長避短,還要先行一步。
一、電視節目是基礎,應求“穩”求“重”
如果單從收視數據上看,健康科普電視節目早已走完了“黃金十年”,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視節目已經失去了它的價值,只能說不再具有“碾壓性”優勢。相對各種自媒體健康小欄目,電視臺開辦的節目具有公信力優勢。
這里說的“公信力”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對受眾的公信力,要“穩”。作為國家開辦的主流媒體,擔負著傳播黨和政府聲音、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等重要職責。具體到電視臺開辦的健康科普節目,要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主動承擔起推進全民健康,為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念的任務。雖然相比很多健康自媒體爆款頻出,電視健康科普節目要“平淡”不少,但那些嘩眾取寵,只為吸引眼球的“養生秘訣”“健康妙方”,最終不少被認定是偽科學。與此不同,電視臺制作的健康科普節目無論是因為主動責任擔當,或者是被動監管嚴格,內容要可靠得多,受眾對于它的信任度也要高得多。
其二是對醫學機構、醫學專家的公信力。參與專家身份的“重”,也是主流媒體的巨大優勢。雖然現在自媒體上的“專家”很多,但和它的內容一樣,存在部分“偽專家”。由于監管相對寬松,一些自媒體為了保證流量,將打“擦邊球”做成了常規動作。導致很多專家雖然很愿意做科普,但對參與自媒體節目則非常謹慎。真專家不愿意來,“偽專家”就占領了陣地。而根據國家廣電總局有相關規定,電視臺播出的健康科普節目,專家必須具有副高以上職稱,這樣徹底堵住了“江湖醫生”上節目的口子。
二、網絡是主陣地,要求“新”求“變”
不可否認,老年人也正在快速“放棄”傳統媒體。五年前,他們或許還只停留在微信聊天、刷朋友圈這些初級“段位”,而現在已經上升到網購、電子支付、看直播、玩抖音的高級“段位”了。要想保持影響力和話語權,電視是根基,網絡必須是主陣地。而網絡內容絕不是簡單地將橫屏內容搬上豎屏,必須求“新”求“變”。定制、拆條是讓內容更適合網絡傳播的常用做法。
《約見名醫》單期節目30分鐘,這樣的體量顯然不適合在網絡傳播,于是欄目組“定制”了短視頻項目——健康100秒。不求大求全,單刀直人,每集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讓受眾知其然,卻不強求知其所以然。“一個動作防暈車”“這個乳制品是個寶”“自制暖胃茶”等話題,用兩分鐘不到的時間,一針見血地解決問題。上線半年累計點擊量過兩億,單條最高點擊量過800萬。
三、全媒體不是強行“融合”,而是多線出擊
電視臺的媒體融合,就是屏幕角落里的二維碼、網絡連線,再或是眼花繚亂的彈幕嗎?答案是否定的。電視屏幕上出現了網絡元素并不就是全媒體。舉一個例子,你到蘇寧電器實體店去買電器,會出現有人喋喋不休地讓你掃碼關注蘇寧易購嗎?你在蘇寧易購上買東西,會彈出對話框讓你多去實體店逛逛嗎?事實上,蘇寧的線下和線上甚至是兩個幾乎完全獨立的機構,他們有相對獨立的客戶群和營銷手段。
對電視臺而言,與其說把屏幕做成“偽全媒體”,強行“融合”,不如多線出擊,細分受眾,做出若千個相對獨立的全媒體產品。《約見名醫》欄目組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比如使用網絡聊天軟件開設“健康課堂”,在專家錄制節目化妝的間隙,在線回答網友的提問,40分鐘的課程平均在線互動人數超5000人,已逐步形成了獨有的品牌。打造了“萬家燈火”和“約見名醫”公眾號,每天推送科普文章和短視頻,粉絲近50萬。建立了21個“粉絲群”,進群粉絲不僅要關注公眾號,還需綁定銀行卡,充分體現了“用戶”性質,為產業經營打下基礎。
四、結語
面對全媒體時代的市場細分,電視臺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多平合出擊,將健康科普節目做大做強,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