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謀


摘要:跨入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突飛猛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優勢越來越明顯,這對新聞記者增強新聞發現力提出更高要求。新聞發現力是一個新聞記者的看家本領,是他的戰斗力、生產力、創造力。要做好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引領者,就要練就敏銳的新聞發現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在錯綜復雜的事物中抓住本質、探究規律、作出判斷。
關鍵詞:新聞發現力;政治眼光;質疑;新聞事業
新聞發現力是一個新聞記者的看家本領,是他的戰斗力、生產力,若失之,也無從談起是合格的新聞記者。新聞發現力來自新聞記者的激情、強烈社會責任感、事業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悟,抓住一處處采訪地點、一個個采訪對象,一件件感人故事,從無數次探索中涅盤重生,閃出耀眼的光芒,從而看到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因此,優秀的新聞作品首先來自發現,來自新聞人對新聞價值的執著追求與久久為功。
何為發現?發現是人類對于自我的內在、具體性的自然及其整體的認識。魯迅先生說,查出了前人未知的事物叫發見,此為發現的引證解釋。從這里,不難看出新聞發現力就是新聞嗅覺,即新聞工作者及時識別新聞事實所蘊含新聞價值的能力,表現在新聞判斷力、挖掘力、鑒別力和預見力中,呈遞進式的四個層次,賦予新聞發現力在新聞采寫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這“四力”中為先的是新聞判斷力,應是其他“力”的前提和先決基礎,它主要是對事件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而判斷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很關鍵的指標是事實內含多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眾普遍關注的要素。
而這要素就是通常指的新聞亮點。新聞前輩梁衡說,所謂新聞亮點就是這條新聞最引人的所在,它是美人驚鴻回眸的一瞥,是早春灰褐色的玉蘭樹枝條上最先綻開的一朵雪白的花,是一幅暗重的油畫上點著的一兩筆明快的亮點。有了這一個亮點,這條新聞就與眾不同了,這些亮點成了新聞價值的“真寶貝”。當然,判斷事實是否有新聞價值,還得由新聞價值六要素專業標準而定。
跨人新時代,信息化突飛猛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越來越凸顯出優勢,這也對新聞記者增強新聞發現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新聞發現力往往陷人諸多誤區:新媒體、自媒體層出不窮,虛假信息頻頻出現,真假難辨;缺乏生活體驗,在現場難以發現有價值新聞線索;觀察意識的淡漠,持等要靠心態;“朋友圈”不少,卻被“鎖”在特定的“圈”里;知識面偏窄,很難從雜堆的信息源中發現有價值的事實;看問題“只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等等。
對于新聞發現,我國新聞界前輩戈公振曾這樣形象地描述:空氣中充滿了新聞,新聞是不會飛來的,而是取來的,是要搜尋、掘取的。筆者認為,要做好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引領者,就要練就敏銳的新聞發現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在錯綜復雜的事物中抓住本質、探究規律、作出判斷。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用活政治知識來錘煉政治眼光,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要牢固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要牢固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習力、好奇心和探究欲,滿懷對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
一、站得“高”,才會抓得準
站位要“高”,需要政治眼光。據說老鷹處于兩千米高空,想要的獵物一個也難逃其“魔爪”。老鷹的優勢,位于高處,視野寬闊。記者要像雄鷹捕獵那樣,有意識地去主動捕捉發現新聞事實,它比新聞敏感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其一,心中有大局。黨媒的力量來自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記者要有大局意識,號準黨委、政府一個時期中心工作的脈,因時而發,順勢而為。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民營經濟對福建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福建民企一路走來,有陽光,也有風雨。在新聞采訪中,筆者曾去感受感悟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痛點和難點,緊緊抓住這個痛點和難點,發現新聞線索,挖掘“亮點”,探究事實,把文章寫在民營企業家們的心坎上。歐洲債務危機下,福建省光伏企業如何應對“雙反”調查?筆者采寫.了《光伏產業期待走出困境》《危機下有機遇,福建應搶占光伏技術制高點》等文章,配發記者手記《切莫“單腿”走路》,告訴從業者“雙腿”或“多腿”走路,市場不僅將走得穩,而且走得遠。如何破解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筆者深入福州、泉州等地,采寫《深耕新的“藍海”》,提出銀行要著力解決抵押物不足難題,打造“聯體式貸款”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銀行只有與企業同步,才可雙贏。其二,重高度。這個“高”,就是記者要有全球化視野,做到深度思考,貼近報道,要有“源于福建,高于福建”的思想高度,黨報是政治紙、思想紙,聲音才有穿透力,“居高聲自遠”,而新聞發現力則更強調記者在這一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二、有質疑,才會有真相
質疑是新聞挖掘力的核心。質疑要以問題為導向,對輿情發展態勢和變化規律進行探究與把脈,善于發揮記者的主觀能動性,看到事物表象的另一面;要以質疑的眼光,觸及一些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引起受眾的共鳴。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工作的導向,記者要有評析問題的能力,及時發現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也應該成為新聞人的一種自信和自覺。有了質疑和批判思想,才能真正透析問題,達到理性、建設性的傳播目標。
2014年筆者獨立采寫的《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平潭龍鳳頭沙灘的警示》和《惠安縣崇武半月灣:“半月沉沙”去哪兒了》是2014年度福建新聞獎報紙系列(集體)一等獎作品《百姓富生態美若千個怎么辦》的組成部分,這兩篇文章之所以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是發生過的事件,筆者在采寫時持質疑與批判的眼光,從表象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確認其蘊含著強大的新聞價值,對我省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海洋開發利用,特別是提高決策層和公眾生態保護意識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平潭深度開發,如何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在開發中有效保護,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如何讓決策者在部署生態保護中“決策有據”,有據可循?筆者緊緊抓住問題關鍵,從以前平潭縣政府不注重海洋生態系統寫起。2001年,龍鳳頭沙灘突然被3公里多長的海堤,攔腰截成兩半。從那開始,“黃金海岸”的龍鳳頭不再風光,海堤內沙灘出現硬質化,平潭鄉親每見此景無不長吁短嘆。
直到平潭成立綜合實驗區,區領導才意識到龍鳳頭海灘沙灘彌足珍貴,很快拆除了龍鳳頭海堤,還請來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專家前來論證與指導生態修復。如今,保護美麗沙灘已成為平潭綜合實驗區上下的共識。
為了還原“歷史”真相,筆者花了好大力氣,找到2001年時任平潭縣旅游局、規劃建設局有關領導,讓他們來說當時事件的真相,讓“歷史”告訴未來,讓后來的決策者以“史”為鑒,知得失。
港口建設,規劃要講科學,建設需統籌考慮。惠安縣崇武半月灣以“半月沉沙”而聞名,曾是“中國最美麗的八大海岸”之一,而如今3公里多長的半月灣卻變成碎石海灘,真令人痛心疾首。為了揭開真相,筆者跑到廈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找到該所專門研究海洋生態的高工雷剛。雷剛認為,半月灣因相鄰防波堤擴建改變了灣內海岸水動力相對平衡條件造成如今局面,而要恢復往日半月灣則那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版面配發了筆者寫的“記者手記”,提出項目建設前要做好科學方案的觀點。
三、吃透“兩頭”,才有的放矢
吃透“兩頭”,既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黨的方針、政策與上級意圖,又要全面了解、科學研判,熟悉社會、基層情況與群眾的思想情緒,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譬如關系重大的重要民生報道,在技術層面要抓牢抓實輿論主導權,記者的心要與人民群眾的心一起跳動。同時,要發現事件進展的獨家新聞,特別是政府層面對事件是如何處置的。只有摸清了事件的進展脈絡,議題設置、追蹤報道才能有的放矢,黨報才有權威性、引導力、影響力。
群眾事,無小事。“限摩限電”關系市民出行,每次新政策出臺,普通市民都繃緊著神經。特別是自2013年4月10日起,福州市區二環路內全部“限摩限電”,政策力度前所未有。筆者做到吃透“兩頭”一“上頭”,“限摩限電”政策理由是道路設計現狀不宜上路;暫無行標,無法上牌;事故多發,隱患重,以及保障交通安全,打擊非法營運等。“下頭”,市民理由是“我的路權我做主”。吃透了“兩頭”,筆者前后跟蹤采寫了《福州:.限摩限電區域擴大公共自行車服務請跟進》《福州便民自行車:“慢”時尚能否實現快發展》《臺江20個便民自行車站點成擺設》《閑置的便民自行車站何時啟用》《福州便民自行車運管模式謀變》《福州統一便民自行車運管機構》《20個閑置便民自行車站年前啟用》等稿件,引導輿論熱點,推動了福州便民自行車在全市布點和運管。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新聞發現力往往隨事態發展而動,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做好采訪前的充分準備,梳理事件可能的發展趨勢。比如之前筆者和市民一樣,知道2013年4月10日起“限摩限電"政策,這時筆者做議題設置,考慮事前、事中、事后要寫哪些稿件,盡量細化、想周全。這樣,在新聞發生前后各寫一篇稿,讓受眾有心理緩沖,有更多思考與建議。同時,“限摩限電”后,筆者在城市公共自行車如何跟進、方便市民出行方面進行了思考。其實,當時“限摩限電”雖然不少市民表示支持與理解,但對于出行不便,如坐公交車上班怕遲到等還是頗有微詞的。他們表示,要“堵”“疏”并進,不僅要優化城市公交車網絡,更應加快推廣公共自行車服務,哪里“限摩限電”了,哪里的公共自行車服務就得及時跟進。在采訪中,筆者緊緊盯住事件發展的各個關鍵節點(事件發展呈現質的變化的時候),發現了獨家新聞源,經過采訪寫出了獨家新聞。記得當時其他媒體想介人報道,但他們掌握不了獨家新聞源,就只能“干瞪眼”。
為何獨家新聞地位高?主要是因為它體現了這家媒體的整體權威、整體素質、整體信譽。新時代新媒體,新融合新傳播,欲發現獨特信息,就須眼光高人一籌,它需要新聞人具備高度的知識.水準、新聞敏感,對新聞事業熱愛的情懷。時下,有的人在發現獨家新聞方法的方面,似乎還存在若干誤區,說獨家新聞竟然是由網,上“搜出來”或是現成材料拼出來的,這樣采寫的作品肯定得不到受眾認可。
四、深入“根”部,才會掘新聞之源
新聞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根在基層,根深才能葉茂,只有深人到最基層去,才能挖掘到最鮮活的新聞素材。源在群眾,問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頭活水來。群眾是記者采寫新聞的源泉,不竭的動力。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黨報記者,要有把百姓疾苦掛在心頭的情懷,不僅需要勇擔急難險重任務、不怕吃苦,還須探究社會熱點焦點,把脈民生痛點,抓住民生“短板”,回應民生關切,凸顯黨報新聞報道的深度和溫度。筆者常常深人一線,到海島、農村、企業、社區、醫院去采寫,用心傾聽基層聲音,努力把百姓呼聲寫出來。筆者積極參與《福建日報》策劃的《藍色家園一福建海島鄉鎮行》報道中,不怕風大浪高,深人到平潭大練鄉、南海鄉,執筆采寫的《希望之光閃耀南海鄉間》《靜臥東海美如初》等作品,都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
“海島行”中,筆者發現年關漸近平潭嶼頭羊角底海面本應最為繁忙,但今年整個養殖海區冷冷清清,為何?主要是因日本市場受阻,銷路幾近斷了,大約1.5千噸可以出箱的魚只能白白養著。傾聽養殖戶呼聲,筆者連夜寫了內參《平潭嶼頭島超千噸養殖魚無人問津一養殖戶呼吁政府幫找銷路或低息貸款》。隨后進一步采訪,又發現羊角底所有的養殖戶都沒買過保險。海水養殖雖是高效益,但因不可抗拒災害,風險高,往往是無保險可投。于是筆者采寫了《養殖保險求路無門》,見報后引起省有關部門、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極大關注,區有關部門和鎮政府聯合協調,幫助養殖戶渡過眼前困難。
此外,筆者還采寫了內參2篇,關注島外居民生活生存狀況,如反映東庠鄉孝北村、大練鄉東礁村、南海鄉中樓村居民喝水難以及東礁村亟需修建避風港海堤等問題,引起平潭綜合實驗區和相關鄉鎮政府的高度重視。大練鄉東礁村村財不夠打井布設自來水管,鄉政府不僅發動鄉干部捐款助力,還發動群眾捐款支持。
(作者單位:福建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