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蘭 李璐璐
摘要:媒體融合已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重要發展方向,檔案信息借此可有效實現多維度、多平臺傳播,但在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及傳播技術方面也面臨著種種風險。文章論述了媒體融合的含義,探討了檔案信息傳播風險的特點,通過系統梳理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面臨的風險,指出當務之急是提升傳播主體的信息素養、發揮檔案部門的權威解讀以及重視傳播技術的風險管控。
關鍵詞:媒體融合;傳播風險;風險管控;檔案信息
分類號:G274
Research on the Risk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Zhu Lanlan1, Li Lulu2
(1.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Henan, 450046;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Library, Beijing, 101408)
Abstract:Media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which can help archival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achieve multi-dimensional, multiplatform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various risks in the main body, content and technology of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isks of dissemina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rgent task i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dissemination subjec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isk control of the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risks faced by the fil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the media convergence environment.
Keywords:MediaConvergence;RiskofDissemination;RiskControl;ArchivalInformation
媒體融合是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趨勢。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的多維度、多平臺傳播得以更好地實現,使檔案信息這一先前不為公眾熟知的事物,從“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神秘色彩中漸漸淡出,開始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檔案信息在人們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或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業務領域都對檔案信息本身及其傳播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當前的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界關注更多的是檔案工作信息的宣傳模式[1]、音像檔案融合發展[2]、檔案宣傳工作[3]、人才問題[4][5]、檔案記憶[6]等方面,對檔案信息傳播風險這一問題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檔案信息傳播風險如不能及時控制,輕則可能以訛傳訛、混淆視聽,重則可能引發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必須加以重視。本文重點梳理了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中存在的風險,并提出三個方面的應對策略,以期降低和規避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的風險。
1媒體融合與檔案信息的傳播風險
1.1媒體融合的含義
“媒體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尼葛洛龐帝于1978年在《媒體實驗室:在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未來》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媒體融合是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二者融合的基礎上,用一種終端和網絡來傳輸數字形態的信息,由此帶來不同媒體之間的互換與互聯[7]。當前,“互聯網+”思維更提倡服務、創新、整合和跨界,這一理念也推動著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跨界,呈現出媒體融合的局面,信息內容跨平臺流動更加便捷,不同媒體產業間的合作更加緊密[8]。習近平總書記也盛贊這一變化: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9]。
當然,媒體融合的目的是整合多媒體資源,創新媒體產業合作模式等,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這與“互聯網+”思維的內涵指向一致。為此需要明確:
第一,媒體融合絕不是替代或合并傳統媒體。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如新媒體發布和更新信息具有及時性、高效性,而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則更具權威性、公信力,兩者互補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第二,媒體融合是相互合作與創新。相互合作表現為不同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交流合作更充分;創新表現為傳播平臺的運營模式和合作模式將更加緊跟時代、靈活多樣。
1.2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風險的特點
檔案信息的原始記錄性、回溯性、知識性和共享性等特性,使得檔案信息傳播與其他信息傳播呈現出不同特點[10]。尤其是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整合、協同發展,既傳承了傳統媒體的運營特點,又兼具新媒體的優勢,彰顯了檔案信息傳播的靈活性。一方面,傳播主體為搶占話語權,提高傳播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提升檔案信息傳播速度。另一方面,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在檔案信息的傳播上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模式也更趨多樣,相繼出現融合傳播模式和協同傳播模式,大大提高了傳播效率[11]。
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平臺、效果和模式等方面雖得以優化升級,但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傳播風險,表現為多傳播平臺、多媒體形式、多傳播模式的相互協作、相互競爭、相互合作中,檔案信息傳播各要素所面臨的風險。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風險更具系統性。諸多的檔案信息傳播要素在不同傳播平臺和模式的協同融合之下,傳播風險來源隨之疊加。繁復的檔案信息傳播環節相互承接、交織,關系更錯綜復雜,傳播風險影響隨之加乘。多元的風險來源和參差的風險影響縱橫交錯形成了系統性風險[12]。
第二,風險蔓延速度快。移動互聯技術、多媒體技術、大數據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極大提高了檔案信息傳播的速度。加之,不同類型和不同傳播平臺的檔案信息之間的關聯度也越來越高,檔案信息傳播風險的孕育、萌芽和蔓延的過程也將隨之加快。
第三,風險危害成本高。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自媒體與檔案社交媒體大行其道,如未經確認和審核的檔案信息被傳播,或者蓄意造謠,傳播不真實的檔案信息。質量不佳的檔案信息會迅速在個人網絡社交圈傳播,繼而發生二次、三次等多次傳播,在較短時間內以指數級速度擴散,影響范圍十分廣泛。相關部門和公信力強的官方媒體為此正名,所付出的時間成本、技術成本、網絡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將大大增加,損失不可估量。
2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風險梳理
媒體融合為檔案信息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風險也相伴而生。因檔案信息在內容、形式、物理屬性和技術環境等方面的獨特性,其在媒體融合環境的傳播風險需要認真梳理,以切實發揮檔案信息的價值。其風險要素主要表現為傳播主體風險、傳播內容風險以及傳播技術風險。
2.1傳播主體風險
媒體融合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得更為緊密。檔案信息傳播主體除了傳統官方媒體,還有眾多的非官方大眾媒體和自媒體,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影響力更廣泛,風險隨之加大。官方媒體信息的輸入輸出有嚴格的流程把控保障,絕大部分非官方大眾媒體也比較規范,但許多自媒體在實際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專業知識缺乏、法律意識不強、盲目追求熱點等,往往會造成檔案信息的失真。
部分非官方媒體和自媒體缺乏檔案意識和專業素養,為制造噱頭提升點擊量,就利用讀者的好奇心,隨意跟風轉載和傳播來歷不明、未經考證的檔案信息,甚至杜撰、編造所謂的“檔案信息”。如網上流傳多年的所謂“毛澤東未發表文革詩詞”“國家檔案館老干部解密:毛主席未發表過的詩詞”等文章[13],便是個別自媒體的刻意編造。
實際上,檔案的公開、檔案信息的傳播等,需要依據《檔案法》《保密法》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傳播主體一旦傳播了不真實的檔案信息,或傳播方式不當,將會對政府公信、國家安全甚至國際關系、社會穩定等造成負面影響。如2018年底崔永元在微博曝光“千億礦權案”卷宗丟失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陜西省相關市、縣及廳、局,就連最高法、最高檢甚至中紀委也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雖然此事客觀上敦促了最高人民法院公開公正對所反映事件予以處理,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輿論誤導,致使媒體和政府的公信力嚴重受損,也很可能會動搖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14]。
2.2傳播內容風險
傳播內容風險是媒體融合環境下,影響范圍最為廣泛、持續時間最長的風險。如果傳播主體對檔案信息內容和關聯不甚了解,選擇性解讀或者有意歪曲,那檔案作為原始記錄所蘊含的價值將大打折扣。而如果各媒體在檔案信息交互傳播過程中,都根據自己需要對傳播內容選擇性加工,很容易造成檔案信息的失真。此外,真實性有待考證的檔案信息一旦傳播出去,最初的傳播主體便無法控制,只能聽任其他傳播主體隨意傳播,以訛傳訛,從而引發不良后果。
盡管檔案是最真實的原始記錄,但是不排除其中有虛假的成分,檔案造假古今中外可謂屢見不鮮,因此在選擇傳播信息時,應該注意鑒別檔案信息的真實性。如2019年有不法分子盜用國家檔案局名義編寫檔案相關手冊,并冒用山西省檔案局名義向地方檔案部門征訂,為此國家檔案局不得不發出“鄭重聲明”予以辟謠[15]。
檔案信息的解讀只有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才有價值,而當前許多媒體卻有意忽略時代背景與檔案信息的內在關聯,對檔案信息進行選擇性解讀和傳播。如臺灣“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上開放了總數超過26萬件的蔣介石檔案,其中一份電報中提到“臺灣只是我國的托管地”,這句話竟讓“綠委”借機發揮,妄稱臺灣不屬于中國[16]。這部分人有意對檔案內容斷章取義解讀,割裂了檔案信息的內在聯系,致使讀者不能全面有效掌握檔案信息,從而達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2.3傳播技術風險
各類媒體平臺在融合過程中,會因為之前建設平臺的技術不統一而暫時存在著漏洞,此時最可能發生檔案信息被泄露或篡改的風險。這種特定主體在傳播過程中因研究、開發和應用某項技術所遭受的損失均可歸為技術風險[17],其主要成因在于傳播技術本身的不穩定、不成熟以及與相關標準的不匹配。
檔案信息往往保密性較強,在收管存用等環節至關重要,媒體融合環境下這些環節多在各類媒體平臺中進行,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信息泄漏或被篡改,其風險不可估量。因此,做好平臺的技術維護,確保檔案信息在收集、保存、傳播等環節中真實可信至關重要。但技術風險檢測具有滯后性,在傳播活動中只有技術應用造成了一定影響后才可能被發現,且技術風險本身具有客觀性,風險只能被削弱和規避,卻不能被消除,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使此類技術風險無處不在,人們面對技術風險最初總是無所適從。
傳播風險的成因相當復雜,有的是單一因素在起作用,有的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在重視技術的同時,尤其不能忽略人的主觀因素,或者說管理因素。比如,現實中部分地區檔案部門新浪微博賬號被盜用而發布不良信息,究其原因大都是管理人員風險意識缺乏所致,不僅有損檔案部門的形象,還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3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風險應對策略
媒體融合環境下,隨著媒體形式的迅速演變和深度融合及最新傳播技術的廣泛使用,檔案信息傳播風險可謂無處不有、無處不在,且無法根除,還有其他風險交織并存,需要拿出相應對策以便及時規避、降低或者轉移潛在風險。根據上述風險的梳理,經認真思考和研判,提出如下應對策略,以期對規避和降低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風險有所裨益。
3.1提升傳播主體的綜合素養
媒體融合環境下,傳播主體的綜合素養是一種集合檢索、選擇、整合、質疑、創造、利用、更新和再利用的復合能力,直接影響著傳播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主要表現為信息素養、數字素養和媒體素養。
信息素養重在整合、分析信息的內在關聯,進而開展信息研判和創新。數字素養主要表現為利用社交媒體技術和數字技術查找、整合、評估、使用與創造數字信息的能力,體現在生活、工作、學習、求職、教育等諸多方面。媒體素養是組織或者個人使用媒體的意識、態度、選擇和運用的能力,包括選擇恰當媒體形式的能力、理解平臺運營的能力、質疑媒體傳播效率的能力、評估媒體平臺服務質量的能力、創造最佳效益的能力等。
檔案信息傳播主體綜合素養的提升,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既要積極引進現成的新媒體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也要結合實際,在現有人員中培養出更多具有全媒體理念和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18]。在實際工作中,受到編制和成本的限制,培訓現有人員更為有效可行,可通過加強學習交流、到先進單位考察取經、請專家來授課指導等多種方式,盡快培養一支適應媒體融合需求的集采、編、攝、播于一體的專業隊伍。
3.2發揮檔案部門的權威解讀
媒體融合環境下,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和人們表達觀點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其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在媒體話語權的爭奪戰中分量越來越重,比如上文提到的崔永元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與此同時,對自媒體的監管難度也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定的隱患。
如今,方興未艾的自媒體也成為檔案信息的重要傳播者,但是由于缺乏檔案意識和專業素養,傳播過程中往往出現檔案內容失真等風險,諸多不明真相、缺乏判斷力的網民很容易被錯誤引導,一度助長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盛行。所謂此消彼長,如果“真實”長期缺位,那么“虛無”就會大行其道。因此,檔案部門應該主動出擊,切實發揮權威解讀的作用,嚴厲打擊不正之風,這也是檔案部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傳播真實可靠的檔案信息,是有效打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武器,這不僅是專門的檔案信息傳媒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所有傳播檔案信息的媒體的責任和義務[19]。檔案部門應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的便捷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歷史檔案主動進行權威解讀,確保真實的檔案信息盡早盡快在各個媒體傳播,這樣才能溯本清源、以正視聽。例如當前國家檔案局網站公布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日軍戰犯的侵華罪行自供”等,都是有力反擊虛假檔案信息傳播的重要武器。
3.3重視傳播技術的風險管控
截至目前,傳播已經歷了記號和信號時代、口語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大眾傳播時代,每個時代均有不同的傳播技術來輔助和推動傳播活動。
當前,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各行業各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更迭換代加速成為主旋律,傳播技術也不例外,隨著各種新型傳播手段的不斷涌現,信息傳播的效率空前提高。媒體融合環境下,穩定的傳播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是信息傳播活動中規避風險的重要保障。引進或者研發新的傳播技術,關系到整個社會的信息生態和傳播環境,甚至關乎國家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
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發展現狀的傳播技術方案,以技術創新來推動媒體融合,用技術創新來應對傳播風險,應該引起重視并提到日程上來。結合現實,多機構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是首選,媒體與專門的科研機構合作,或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共同針對某一技術問題,成立項目組,設立常設技術實驗室,或跨地域設立技術研發團隊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結語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傳播技術的更新換代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隨之而來的傳播風險也呈現出不同的樣態。檔案信息傳播既然想搭上新型媒體的快車,就必須直面媒體融合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的諸多風險,在這個問題上,不管是檔案信息的傳播主體,還是檔案部門,都應該積極思考應對策略,主動擔負起風險防范的責任和義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下檔案風險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8BTQ102)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明星.基于新舊媒體融合視角的檔案工作信息宣傳模式探索[J].蘭臺世界,2017(S2):20-21.
[2]謝方.推進音像檔案事業服務媒體融合發展[J].檔案時空,2017(4):27-29.
[3][18]羅京.加快新舊媒體融合發展做好檔案宣傳工作[J].四川檔案,2018(2): 12-14.
[4]夏晴.媒體融合呼喚創新型媒體檔案管理人才[N].中國檔案報,2014-08-08(2).
[5]李旭紅.媒體融合呼喚創新型檔案管理人才[J].新聞戰線,2017(19):105-106.
[6]張燕.媒體融合語境下數字檔案記憶的價值定位與開發機制[J].檔案學研究, 2016(3):44-48.
[7]楊溟.媒介融合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
[8]韋路.媒體融合的定義、層面與研究議題[J].新聞記者,2019(3):32-38.
[9]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奮斗,2019(6):1-5.
[10]陳麗.檔案信息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2.
[11]任福兵.網絡社會危機傳播原理[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17.
[12]毛子駿,黃膺旭.人工智能同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中的潛在風險研判與應對研究[J].電子政務,2019(3):18-26.
[13]曹淼,謝磊.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新聞發言人就網傳所謂“毛澤東未發表文革詩詞”答記者問[EB/OL].[2019-05-26].http://dangshi.people.com.cn/n1/ 2019/0417/c85037-31035182.html.
[14]鳳凰網資訊.千億礦權案卷宗失蹤:補得回卷宗,補不回公信力[EB/OL].[2019-07-14].https://news.ifeng.com/a/20181230/60219169_0.shtml.
[15]國家檔案局.國家檔案局辦公室關于警惕不法分子以“國家榮譽檔案辦公室”名義行騙的聲明[EB/OL].[2019- 05- 20].http://www.saac.gov.cn/daj/tzgg/200903/ 8140f3813aa94ae3b9845d0b09b1c94b.shtml.
[16]朱敏潔.臺“國史館”網上公開26萬件蔣介石檔案,拒陸港澳人士調閱[EB/ OL].[2019-05-20].https://www.guancha.cn/local/2017_01_05_387916.shtml.
[17]楊葉.現代技術風險及其傳播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3:12.
[19]寧宇龍.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對歷史虛無主義說不——淺談檔案行業媒體的時代責任[J].新聞戰線,2017(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