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耀
摘要:新媒體行業在媒體數字技術改革的浪潮下迎來了嶄新的機遇。新聞的制作和呈現方式,借助媒介融合的發展更加趨向多元化、精準化。因此,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從業者特別是時政新聞記者必須在工作中有效結合時政新聞的特征,從而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力。
關鍵詞:全媒體;時政新聞;傳播力
一、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新模式,讓信息傳播與融合發展得十分迅速,但全媒體時代的時政傳播仍面臨不小的挑戰與發展機遇。學界也已經從媒介的表現形式和媒介終端形態對全媒體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本文結合以上論述,認為全媒體本質上是借助影像、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進行新聞傳播的一種媒體手段。
時政新聞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政策}生等特點,通過報道國家真實的政治生活和傳播國際時政要聞的方式,發揮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
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需要借助現代技術,提升時政新聞內容質量與制作水平。通過全媒體時代對海量信息快速處理的特性,使新聞形態趨于更加多元化、個陸化的發展模式。
二、當下時政新聞傳播力發展的壁壘
(一)海量新聞沖擊下的質量欠缺
用戶借助網絡平臺能夠獲得時政新聞資訊,但網絡中的海量信息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有些時政新聞播報不全面、網絡上轉載不完整,或者被斷章取義等。另外,時政新聞必須是準確、真實的,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普及,出現了很多人在對時政新聞進行再創作時,由于將個人觀點融入到語言表達和解讀上,造成了原文意思不完整的現象。
(二)實時性受阻,影響新聞及時傳達
在當前全媒體時代,傳統單向傳播模式已被雙向傳播模式所取代,用戶不再處于被動地位,而是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同時傳播過程也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對媒體行業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互動性較差,影響受眾體驗感
全媒體時代下,用戶已經不滿足于單方面獲取新聞信息,而是希望與新聞媒體進行更多的互動。通過網絡構建用戶需求的同時,需要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借助線上活動,構建互動、傳播的網絡平臺,從而提升用戶對平臺的忠誠度。
(四)多端平臺呈現模式同質化
全媒體是對現有媒體資源的一種有力整合,通過不同的媒介形態,廣泛而多元化地對資訊信息進行傳播。然而,在互聯網上,雖然有多種移動終端,但是,在信息傳播方式上卻是大同小異。
如:國家政策文件,在電視節目、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進行新聞報道時,大都采用的是對文件主要內容進行概述,或者是文字+圖片的表達方式,這樣的傳播方式過于單調,很難讓用戶提起興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終端平臺的特色,結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從而更加精準地進行新聞資訊的傳遞,便是需要我們進行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全媒體時代提升時政新聞傳播力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內容制作,構建監管機制
目前,因為互聯網的開放性,各種各樣的新聞資訊活躍其上,真假難辨,水平不一。另外,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重視文稿質量,將多種類型的資源進行整合,并且以統一制作、推送的形式,為用戶呈現出高品質的新聞內容。其中,人民日報社的“中央廚房”便是一個可以借鑒的例子。
良好的監管機制,可以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因此,對時政新聞從業者的考核和監管,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例如:綜合能力、道德品質等)。另外,相關編輯人員需要對互聯網上的相關內容進行篩選,找準時政新聞的具體內容,對存在不不良信息及情節惡劣的人員,要按照相關法律追究責任。
(二)實時性受阻僵局下的模式變革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當下,時政新聞的呈現模式出現了多樣化選擇,擺脫了報紙、廣播、電視的局限性。例如:由搜狗與新華社在2018年推出的全球首個仿真智能AI主播,時政新聞在即時性傳播方面是可行的。
(三)不同終端的內容差異化呈現
移動終端為了用戶更好地理解時政新聞,并提高傳播力度,時政新聞可利用動畫形式、圖標、數據、H5、VR等手段對時政新聞進行敘述,以便讓不同的受眾可以理解新聞內容。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轉變制作方式、思維模式來呈現時政新聞,才是時政新聞長久的發展之計。13832D05-2ADD-4F61-8F55-DE1C6D814F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