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一卷衛生紙,在日本只賣30日元(約合1元8角人民幣)。但是,日本島根縣一位老人,就因為在當地的一家醫院廁所里拿了一卷衛生紙,結果遭到警察的逮捕,罪名是“盜竊罪”。
老大爺偷衛生紙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十幾年前,在東京發生過的一起“盜竊案”。
一名從大阪到東京來出差的男職員,出了地鐵車站,發現手機沒電了。走投無路的他,看到馬路邊有一臺自動售貨機,售貨機的邊上就插著一根電線。于是他拔下了售貨機的電源,插上了自己的手機充電插頭。不到5分鐘,保安公司駕車趕到,扣住了他。同時警察也趕到。
警察幫他算了一筆賬:你充電10分鐘,盜取的電力折合電費的話,是10日元(約6角人民幣),因此觸犯了盜竊罪,警察當場將這名男子作為現行犯逮捕。
這名男子大喊:“我只是充了幾分鐘電,憑什么抓我?”警察只說了一句話:“偷盜不計金額,只查性質。”這話的意思是,日本警察認定“盜竊罪”,不是看金額,而是看性質。因此,拿了一卷衛生紙,充了幾分鐘的電,也許在一些人的眼里,不算是什么罪,只是品質問題,但在日本,屬于正兒八經的“犯罪”。
那么,這種盜竊罪該怎么處理呢?日本刑事訴訟法第246條規定,如果偷盜金額較少,又沒有前科,那么適用于“微罪處分”,罰款10萬日元(約6000元人民幣)左右后可以釋放。但是,因為是有罪被捕,這一犯罪記錄將跟隨其一生,影響你的就業、貸款、經營企業和婚姻,影響你一生的信譽。
如果以前有過偷盜的前科,那么,即使只在超市里偷了一個面包,警察就會做出“慣犯”的判斷,“微罪處分”已不能適用,而是以實刑伺候——十年以下徒刑或罰款50萬日元。
日本有一個說法,一個人在超市里偷了價值200日元(約12元人民幣)的三明治,被捕后進行司法處理,政府所承擔的處理資金,大約需要840萬日元(約50萬元人民幣)。
但是,政府為何愿意承擔如此巨款,來處罰輕微犯罪?就是為了建立一個人人守法的社會,體現“依法治國”的崇高精神。因為,法比錢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