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昀哲 李保
摘要:長江是沿江各城市的重要水源,也是流域農業生產、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養殖活動等的廢水最終匯集地。徐六涇斷面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個控制斷面,為了解徐六涇斷面水體營養鹽變化趨勢,選取2009 - 2018年氮磷營養鹽監測資料,結合徑流量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①TN和TP的濃度年際波動較小,并有緩慢下降的趨勢;②TN和TP的濃度枯水期普遍高于豐水期;③由于徐六涇斷面地理位置特殊,受潮汐的影響強烈,營養鹽濃度偶爾會出現豐水期等于或高于枯水期的現象;④TN和TP的入海通量主要受上游來水影響,波動形態基本與凈泄潮量的過程線一致;⑤徐六涇斷面的氮磷比在11- 21之間,適宜浮游植物和藻類的生長。
關鍵詞:水質變化;總磷;總氮;磷氮比;徐六涇;長江口
中圖法分類號:X832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5974/j.cnki.slsdkb.2019.10.012
在自然海域,營養鹽的來源主要有陸源輸入,沿岸地下水輸入,沿海養殖、水體中動植物營養鹽的利用與釋放,沉積物對營養鹽的吸收與釋放,海水的交換等,其中陸源輸入為主要來源。人類活動(主要是農業活動與城市污水排放)是河流中氮、磷等元素的主要來源。氮含量的上升主要受到化肥施用量增加和集水處(水庫、湖泊等)大氣沉降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為次要因素,而直接釋放到河流中的磷則是嚴重污染的源頭[1]。近年來,在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近岸海域營養鹽含量逐年增加,導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問題,并產生赤潮、魚類死亡、貝類毒化、海草和海藻床消失、珊瑚礁破壞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災害,受到全球廣泛關注[2-5]。
長江口位于內陸河流和海洋的交界處,是一個復雜而又特殊的綜合體,與附近海域的環境變化有著強烈的交互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口地區對流域的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所產生的變化反應較為敏銳。上游生產、生活所產生的污染最后都匯人了長江,所以長江口的水也被稱為“尾水”,且最后在長江口流人大海。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全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長江口附近海域基本無富營養化現象,此后由于經濟發展,污染也隨之而來,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越來越高,21世紀以來基本處于中度或重度富營養化狀態[6-12]。
徐六涇斷面是長江人海的最后一個控制斷面,且該斷面水質、水文資料成果齊全。本文選取該斷面近10 a的水質水文數據,分析了營養鹽年際和月際變化趨勢,為長江口區環境保護與管理,營養鹽人海通量總量控制等提供基礎數據,并將數據與近海水質變化作比對,為河口海洋的環境治理和綜合保護提供佐證。
1 研究區域概況
長江口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溫年內變化一般在-10℃- 40℃,受海洋影響晝夜溫差變化遠小于內陸地區。每年7-10月是臺風高發期,會帶來大風、暴雨甚至是風暴潮。長江流域的豐水期為每年的5 - 10月,枯水期為每年的11月~次年4月[13-14]。
徐六涇水質監測斷面是國家基本斷面,如圖1所示,位于江蘇省常熟市碧溪新區,為全江斷面。長江口河段原本是平面呈扇形分汊淤積河型,20世紀60 - 70年代,經人工圍墾后徐六涇河寬縮窄至5.7 km。該斷面監測河段為澄通河段下段,上起南通斷面,下接長江口南支河段。左岸有對外開放的南通營船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化工業區和狼山風景區;右岸有張家港對外開放港口和常熟化工工業園等重要工業園區。該河段河道寬窄相間,河床結構復雜,江心陰沙較多,主流彎曲,受潮汐影響強烈。主要污染源為南通營船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石化、大型石化碼頭、南通狼山風景區、常熟國際化學工業園區等。
2 監測概況
2.1 水質監測
嚴格按照SL219-2013《水環境監測規范》的要求,每月至少監測1次,其中3,7,11月每月監測2次,在距河口167.3 km的斷面上布設4條采樣垂線,采集表層(水面下0.5 m處)和底層(水底上0.5 m處)的水樣。2009 - 2018年共計采樣1 200點次。按照GB/T 11894-1989《水質總氮的測定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和GB/T 11893-1989《水質總磷的測定鉬酸銨分光光度法》的要求分別進行總氮(TN)和總磷(TP)分析。
2.2 潮流量監測
徐六涇斷面屬于感潮河段,在漲潮時長江口海水先由北支灌入南支,在匯合了南支正面入侵的海水后向上游倒灌[16-19]。斷面的江面跨度大,兼有上游徑流和潮汐動力的相互作用,水流狀況極其復雜。在潮流量測驗中,首先采用5條代表垂線施測流速,推求出組合流速一斷面平均流速關系曲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法,利用浮標垂線流速和斷面平均流速計算組合流速(漲落潮合并),再根據潮流量比測定線結果,計算斷面流量[20]。
3 水質趨勢分析
3.1 年際變化趨勢
陸源人海化學物質總量計算方法[21]為:式中,L為江河人海污染物總量,mg;c為第i次監測時段內污染物的平均濃度,mg/L;Q為第i次監測時段江河的平均流量,m3/s; K為單次監測所代表的時段長度,s;m為監測頻次。
由圖2(a)可知,2010,2012,2016年凈泄潮量較大,2009,2011,2013,2018年凈泄潮量較小,其中201 1年為長江特枯水年,2016年為所選時間段凈泄潮量最大的年份,是2011年凈泄潮量的1.5倍。由圖2(b)可知,TP、TN濃度年際變化范圍分別為0.09 - 0.13 mg/L和1.630 - 2.036 mg/L。TP的濃度變化曲線趨于平緩,2009年較低,2014年最高。與TP相比,TN的濃度變化較大,可以明顯看出TN濃度變化的波動曲線與凈泄潮量的波動曲線相反。由圖2(c)可知,TP、TN通量年際變化范圍分別為7.53萬~11.49萬t和139萬- 206萬t。
3.2 月際變化趨勢
選取2011年(枯水年)、2015年(平水年)、2016年(豐水年)這3個典型水平年進行營養鹽濃度和污染物通量月際變化分析。
由圖3可以看出,對于3個典型水平年而言:1,2,11月和12月的凈泄潮量處于最低水平,且差別不是很明顯;6,7,8月的凈泄潮量最大,其中7月到達頂峰。在2016年(豐水年)的7月,凈泄潮量約是2011年(枯水年)的2倍。
TN濃度變化范圍為1.474 - 2.615mg/L,濃度波動較大。最大值出現在2011年的6月,最小值出現在2015年的6月。TN濃度2015年和2016年的5-9月相對較低,3,4,9,10月相對較高;201 1年正相反5-7月相對較低,8-10月相對較高。TN的人海通量月際變化曲線與凈泄潮量月際變化曲線接近。
TP濃度變化范圍為0.09 - 0.14 mg/L,濃度波動較為平緩,絕大部分濃度保持在0.10 - 0.11 mg/L。最大值出現在2011年的5月,最小值出現在2011年的11月。TP的人海通量月際變化曲線幾乎與凈泄潮量月際變化曲線相重合。
3.3 豐枯季變化趨勢
由圖4可以看出,枯水期TN濃度普遍高于豐水期,其中2009, 2011,2016年豐枯水期的濃度比較接近,2010,2012,2014年的差別較大。2011年以前,TP濃度出現了少數豐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現象,201 1年以后就都是枯水期高于豐水期,總體起伏變化幅度要小于TN的濃度變化。2011,2015年豐枯水期的濃度比較接近,2014,2017,2018年差別較大。
TN、TP的濃度一般都是枯水期大于豐水期,枯水期的平均濃度大約是豐水期的1.1-1.2倍。但由于豐水期的凈泄潮量遠遠大于枯水期,大約是枯水期的2倍,TN、TP的人海通量豐水期要大于枯水期。
3.4 N/P
N、P等元素為浮游植物生長繁殖的重要營養成分,由于長江口海域營養鹽常年處于較高濃度的狀態,因此對浮游植物生長形成絕對限制的情況很少。但N、P比例失衡將會對浮游植物和藻類的結構和組成造成影響,通常認為,N/P>22,處于潛在磷限制狀態;N/P<10,處于潛在氮限制狀態[22]。
從表1中可以看出,枯水期N/P為15.5-20.5,豐水期為11.6 - 20.1,年均值在14.8-19.9??菟诘腘/P要大于豐水期,但還是保持著10
4 結語
通過對徐六涇斷面2009-2018年的監測數據分析發現,在一般情況下TN和TP的濃度枯水期高于豐水期,由于受河口潮汐的影響,也會出現營養鹽濃度豐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現象。總體來說,TN和TP的濃度波動基本保持平穩狀態,且在緩慢減少。TN和TP的人海通量主要受凈泄量的影響,年內和年際其波動基本與凈泄潮量的過程線相符。徐六涇斷面的TN和TP的濃度不低,N/P比例未超過N、P的絕對營養限制范圍,所以作為陸源輸入,有利于長江口及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藻類的生長。
參考文獻:
[1]彭曉彤,周懷陽,海岸帶營養鹽生物地球化學研究評述[J].海洋通報,2002,21(3):69-77.
[2]祝雅軒,裴紹峰,張海波,等.萊州灣營養鹽和富營養化特征與研究進展[J].海洋地質前沿,2019,35(4):1-9.
[3]WearEK,Carlson CA,WindeckerLA,et al.Roles of di-atom nutrient stress and species identity in determiningthe short-and long-term bioavailability of diatom exu-dates to bacterioplankton [J]. Marine Chemistry, 2015,177(4):335-348.
[4]Tantanasarit C,Englande A J,Babel S.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ilicon uptake kinetics by marine diatomChaetoceroscalcitrans under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Ecology,2013,446(5):67-75.
[5]王曉利,江德娟,張華.水體中氮、磷營養鹽來源與輸移研究進展[J].海岸科學,2014,2(1):2-8.
[6]范海梅,蔣曉山,紀煥紅,等.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綜合評價[J]生態學報,2019,39(13):1-16
[7]葉屬峰,紀煥紅,曹戀,等,長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對策[J].海洋科學,2004(28):26-32.
[8]楊德周,尹寶樹,俞志明,等.長江口葉綠素分布特征和營養鹽來源數值模擬研究[J]海洋學報,2009(31):10-19.
[9] Liu L.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d tide out-break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China[J]. Mar. PolluL Bull., 2013 (72): 213-221.
[10]陳慧敏,孫承興,仵彥卿.近23a來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營養鹽結構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11(30):551-553.
[11]王江濤,曹婧.長江口海域近50a來營養鹽的變化及其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響[J].海洋環境科學,2012(31):8-13.
[12]范海梅,高秉博,余江,等.上海海域營養鹽趨勢與長江排海量相關性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2015,34(1):1-6.
[13]李保,張昀哲,唐敏炯.長江口近十年水質時空演變趨勢分析[J].人民長江,2018,49(18):33-37.
[14]金海燕.近百年來長江口浮游植物群落變化的沉積記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15] 陳洪舉.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浮游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
[16]An Q, Wu Y, Wang J H, et al.Assessment of dissolvedheavy metal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China[J]. Environ. Monit. Assess., 2010(164):173-187.
[17]Sun P.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Lateolabraxmacultus and Acanthogobiusom-maturus in the Estuary of Yangtze River, China[J]. Ac-to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 196-203.
[18]Wu S,Cheng H, Xu Y J,et aI.Decadal changes in ba-thymetry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human impactsand potential saltwater intrusion[J]. Estuarine, Coastaland Shelf Science, 2016( 182): 158-169.
[19]喬紅杰,卜東平,張志林,等.長江口北支枯季鹽水倒灌變化趨勢分析[J"人民長江,2018,49(增Ⅱ):17-20.
[20]朱巧云,高健,劉桂平,等,長江河口段徐六涇水文站潮流量整編代表線法研究[J].水文,2008,28(4):61-64.
[21]程肖雪,徐聽,殷豪.近年來徐六涇斷面水質變化及污染物人海通量分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5(4):5-7,15.
[22]王文濤,曹西華,袁涌銓,等.2012年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營養鹽分布的季節變化及影響因素[J]海洋與湖沼,2016.47(4):804-812.
(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