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杰

摘要:新媒體時代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電視新聞節目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使更多受眾將目光重新投向這個領域。本文對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如何重新對選題定位進行思考,以便更適應受眾的需求,同時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主題選擇
一、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主題的新定位
就電視新聞傳播來說,各種新媒體、數字技術的發展普及等,使其傳播理念與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電視新聞節目必須創新傳播理念與思路,充分考慮受眾的實際需求,圍繞全媒體構建播出平臺,才能實現其新聞內容跨終端、跨媒體傳播。這也對電視新聞的選題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符合多平臺分發、適合各終端傳播的內容。
就電視新聞的社會責任而言,新媒體時代信息真實性難以保證,一些信息嘩眾取寵,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沖擊。作為主流媒體,電視新聞在選題時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和輿論引導,傳遞正能量,反映人民的心聲,把黨的政策更好地傳遞出來。可以說,新傳播環境下電視新聞更要守正創新。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主題選擇的把握
(一)突出政治視角,凸顯新聞報道的時代性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已經從量提升到了“質”,希望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電視新聞作為主流媒體應該為時代發聲,記錄國家和社會變遷,用專業的新聞視角去解讀波瀾壯闊的時代,按照新聞規律增強報道的思想性。如中央電視臺在推出喜迎十九大系列主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通過典型事件和龐大而有組織的背景材料,梳理出具有很強思想性的新聞內容,彰顯出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二)主題報道要做到平民視角,增強報道的親和力
新媒體時代貼近性成為信息的一個重要特點,報道主題要講究平民視角,電視新聞由過去的高高在上的俯視,轉變為平視甚至要有很強的代入感。無論是經濟新聞、時政報道都要以貼近老百姓的視角進行采編,強調信息的互動性。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大眾化,很多帶有負面因素的信息進入了受眾視野,成為社會熱點,電視新聞在進行選擇時,要注意對這些新聞不能回避,而要積極面對,用鏡頭為普通人代言,用充滿人文關懷的角度去關照普通人,達到舒緩社會情緒傳播正能量的目的。
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層系列策劃,記者謝寶軍的《我想照張全家福》就是將鏡頭直接對準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留守兒童問題。事實證明,通過恰如其分的表達,社會熱點也可以成為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素材。
(三)電視新聞主題選擇要尋求深挖素材
相對于新媒體的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電視新聞要加強對社會重大事件的主題報道,向事件的本質和深度靠近。新媒體時代,信息來源多元化,熱點新聞很多,但是隨之又被淹沒在滾動更新的信息中。作為主流媒體,電視新聞在選題時,要對這些熱點新聞進行篩選,進行深入挖掘,給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
例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盛世大閱兵的相關報道,備受受眾關注,是當時最大的流量話題。大閱兵涉及很多方面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僅僅進行現場的報道顯然無法滿足受眾對這方面信息的需求。這時電視新聞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中央電視臺在進行該主題報道時在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上都找到了創新點,緊緊圍繞當前國家新的政治和經濟建設,多角度、多范圍地進行報道,深挖出很多報道素材,以我國國防科技實力的進步和我國軍隊新時代的精神面貌作為新聞主題元素,對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充分報道,成功激發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三、結語
總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視新聞要想吸引受眾的目光,要在主題選擇上下功夫,不能脫離受眾孤芳自賞,也不能一味地跟隨受眾的喜好而失去對新聞輿論的引導。在選擇新聞主題時,還要注意新聞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使新聞傳播更符合受眾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