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新聞翻譯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準確性與合理性也影響著國際信息和語言文化交流。本文從功能主義目的論出發,探討了新聞日譯時譯者所選擇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目的論;新聞;日譯;翻譯策略
由于中日語言結構、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以及新聞時效性強、真實性和客觀性突出、語言言簡意賅、強調讀者感受等特點,給新聞譯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鑒于此,筆者試將翻譯目的論與新聞翻譯相結合,通過分析人民網和新華網的中日雙語新聞語料,探析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
一、翻譯目的論簡述
20世紀70年代,弗米爾提出了功能派的重要理論——目的論,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譯目的,目的決定了譯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并選擇某一翻譯策略和方法。目的論將翻譯視為“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在譯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為基礎的跨文化的人類交際活動”。目的論包含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其中,目的原則起統領作用,原文不處于中心地位,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目的論將譯文從原文本中解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譯者的地位。譯者可根據具體的翻譯目的決定對原文的忠實程度,可根據譯文讀者的需求、接受度及文化背景等對原文進行處理,促使翻譯結果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并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下實現文化傳播和達成交際。因此,與其他傳統理論相比,目的論更加適用于像新聞這樣的應用文本的翻譯。
二、目的論視角下的新聞日譯策略
在目的論視角下,譯者需要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根據特定的翻譯目的采取直譯、意譯、減譯、增譯、改譯或注釋等策略。
(一)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決定譯者采用哪種翻譯策略。這個目的含三種意義: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目的;目標語環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使用特定翻譯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譯者在進行新聞日譯時不應拘泥于文本的結構和形式,應該根據目的原則,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選擇翻譯的策略。
例1原文:廢綠皮火車改為“書吧”,讀書就像旅行
相對于漢語新聞標題而言,日語新聞標題更多用疑問句、感嘆句和引用句等句式。在例1中譯者將原文中的陳述句,改譯為疑問句,并調整了語序,將問句放在最前面,更容易達到吸引日本讀者,激發閱讀興趣的目的。
例2原文:TPP“畫餅”讓東南亞五味雜陳
例3中譯者將臺灣譯為“臺灣地區”而非“臺灣”,是譯者擁護一國兩制,認可臺灣是中國的神圣領土一部分的體現。達成了譯者向日本讀者傳遞這一政治立場的意圖,是在遵循目的原則而做出的選擇。
(二)連貫原則
連貫原則也稱語篇內連貫,是指譯文必須符合邏輯,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能夠讓譯文讀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所以譯者在新聞日譯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日語新聞表達習慣,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譯文要有可讀性。
例4原文:我國成為全球第四大專利進口國
(三)忠實原則
忠實原則又叫語篇間連貫,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的。目的論下的忠實原則并不要求像傳統翻譯理論中的“忠實”一樣講究完全對應,而是可以適當地調整忠實度來達到翻譯的目的。
例7原文:力學所原副所長、“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先生1968年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
“兩彈一星”“油條”“春晚”這類中國特有的文化詞匯多采用了直譯加注釋的手法,這類詞對不了解中國的日本民眾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直譯使得諸多中國元素能夠原汁原味地傳達給日本讀者,譯者又通過注釋對這些中國元素作了詳細解釋和類比,加深了日本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三、結語
翻譯目的論為新聞翻譯提供了新的準則和標準。在目的論視角下,新聞翻譯被視為一種有目的的交際行為,譯者在充分理解、徹底分析原文的前提下,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洼,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以更好地實現信息有效傳播的目的,促進異文化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