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祥榮
我和王理有個約定:同去一次運城。
這是因為,運城是他的老家,而我在那里有個熟人。熟人名叫靳衛平,時任運城消防支隊支隊長,我們已多年未見了。而作為老家,王理也多年未回了。衛平在電話中邀請:且去紅門一敘。
約定的日子到了,但王理跟我說,他暫不能去了,因為:他查出了一點小毛病,醫生說還要再查……
日子向后推延,檢查沒完沒了……
忽然有一天,我接到王理的電話。他說,你一個人先去吧……并托我帶去一篇《運城消防賦》,以表達他對家鄉戰友們的感情。
我將此賦給了衛平。彼時,運城消防支隊正在籌建隊史館。于是,他們便將此賦置于館內。
后來,王理住進了醫院。他的小毛病變成了大病,檢查變成了治療……
2014年冬日的一個傍晚,我去醫院看他,并帶去了運城戰友的感謝之言。我們再次約定:病好了再同去。
但不幸的是,這再同去的約定不再有,只留下了一個終生的遺憾。不久,他便駕鶴西行,遠去天堂了……
王理,曾是我的同事和領導。他生于運城,畢業于山西大學,在山西做了八年教師后調到了陜西省咸陽市文聯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組建后,在西安籌建武警技術學院,曾面向社會招聘人才。王理于此時棄“文”從“武”,從文聯調入武警,供職于武警技術學院院務辦公室。
學院建院之初,需要宣傳。校領導授意文聯來的王理寫些東西介紹武警,介紹學院。
王理在琢磨著寫點什么的時候,首先進入腦海的是一架消防云梯。于是他的第一部涉“武”的作品便是一個電視片的腳本《高高的云梯》。這是反映消防官兵赴湯蹈火戰斗生活的作品。
“云梯”高高地升起來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從武警總部消防局來的同志通過這部“云梯”了解并找到了他,問他愿不愿意專門從事消防宣傳工作……于是,王理又通過這架“云梯”來到了北京,任職于武警部隊消防局宣傳處。
在這個崗位上,王理從參謀做起,直至副處長、處長、正師職,授武警大校警銜。1993年,他退休后在中國消防協會繼續工作,貢獻余熱。
王理雖然棄“文”從“武”了,但實際上仍然在“武”從“文”,一直從事消防宣傳工作,傳播火文化,寫了一輩子文章。
王理以文說理。他寫消息、寫通訊、寫評論;寫詩歌、寫散文、寫劇本。年近古稀時又嘗試另一種文體——“賦”。
“賦”是一種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古代文體,盛行于漢魏六朝。可以寫景、敘事,可以說理、抒情。
王理說,他寫賦,只是一種嘗試,是拋磚引玉。但他這一試,便再無停手。“磚”越拋越多——
2007年中秋,有一位被人們稱之為“火線紀曉嵐”的人,他叫王銘珍。是國家圖書館的退休干部,早年曾是一名專業消防員,寫了一輩子文章,而且都是“火文”。他與王理相邀去看位于北京地安門外的火神廟。我也得到了邀請,只是因上班而未能同去。
看完了火神廟,他二人步出廟門。只見天色已晚,夜空綴滿星辰,閃閃爍爍。王理頓時生出滿腹詩意,有感而發,構思了一賦。他在賦中寫道:火是文明之源,火乃災難之根……人創造了神,神統治了人……神是泥土塑,人生重精神……防災靠科學,治火講責任……“火燭小心”,“曲突徙薪”,傳科學之基因;“居安思危”,“以人為本”,承中華之人文……
山城重慶有座人民公園。公園里高聳著一塊墓碑。透過碑上那些沉重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歲月——
1937年,當日本侵略軍在北京的盧溝橋上發起“事變”之后,便開始對我國華北、華東等地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而對于有重重大山阻隔,其兵力難及的山城重慶,則實行了大規模的空襲。據統計,空襲次數達96次。空襲之后出現的火場達296處之多。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的消防人員疲于奔命,奮不顧身,竭力撲救,以保護危在旦夕的生命及財產的安全。他們或被炸身亡,或因房倒屋塌而傷亡,罹難者計81員……他們與在前方抗戰而壯烈犧牲者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廣大民眾為他們立下此碑,以示懷念之情。據傳:制碑之時,霧都重慶愁云慘淡。立碑之日,眾黎民淚雨紛紛……王理有感于此,以賦歌之:浩浩乎,抗戰烽火說義勇;蕩蕩乎,救國圖存寫精忠……光明在前,鳳凰再生。和諧重慶,豐碑永恒……
在江南蘇州,虎丘山畔,也有一座烈士陵園。園內有墓冢兩座:左側為顧杰之之墓,右側為史金奎之墓。碑文記載:顧君杰之,救火會員。“秉性爽直,仗義執言。”每聞火警,恐后爭先。戊子臘月二十三日,城西高師巷之許家,不戒失火冒煙。顧君欲從速撲滅,而不顧地凍天寒。破冰入河,力挽狂瀾。“誰料突然生變,”一石擊身,致義士重傷而殉難。史君金奎,為人良善,“有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難。”他也是一位救火會員。中華民國一十五年,清明之夜晚,五閭葉家失火,老幼命赴黃泉。義士火場救援,電線垂落遇難。肌膚燒焦,遠近聞之而無不辛酸。公葬于虎丘山下,傾城百姓焚香祭奠……顧、史二君,德字如地,善字為天……
王理有感于此,以賦歌之;凡人善舉,陵因人而名傳;超人義勇,碑依陵而恒遠。舉目凝視,幾多壯士、志士、名士,大義凜然,長史可鑒;俯首當思,幾番義旗、義舉、義理,正氣浩然,古今相傳。
首都北京,是首善之區,負有盛名。消防安全,舉足輕重。王理有感于此,以賦歌之。在這篇《北京消防賦》里,他從火文化的傳承出發,列出了燕京新八景:龍骨燧火,云居石經、圓明灰燼、烽煙長城、奧運火神、紫禁太平、燕園塔影和紅門警燈。在這篇賦里,王理還盛贊了北京的消防安全環境:看東城、西城、南北城,城城強基固本;瞧二環、三環、四五環,環環立體防控。喜天壇、地壇、日月壇,壇壇暮鼓晨鐘;賞前海、后海、中南海,海海高懸吉星。
上海稱滬,因海得福。王理有感于此,以賦歌之:自古金色海岸千里,還有綠色沃野萬畝。天造之長江門戶,地設之華夏商埠。夫上海消防,最受關注。舉辦世博會,安全為主。消防保駕,全力以赴,百年夢圓,科學部署。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督,單位全面負責,人人自我防護……
消防部隊,既是一支戰斗的隊伍,又是一座熔爐。凡是從這支隊伍里走出去的或退下來的,無不擁有一腔如火的激情。王理自稱“消防老兵”,更是如此。部隊要打造鐵軍了,他寫賦以歌;社會要筑防火墻了,他寫賦以歌;布達拉宮進駐消防隊了,他寫賦以歌;井岡山消防大隊被評為先進單位,獲得榮譽稱號了,他寫賦以歌……《火之賦》、《火鳳凰賦》、《中國消防賦》、《中國消防博物賦》、《責任重于泰山賦》……
王理做賦,賦賦說理抒情,賦賦寫景敘事。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字字帶心血,句句含真情;他人到古稀,手不離筆。凡遇到的感動,想到的線索,聽來的故事,都想把它寫出來。常常久坐窗前,凝神苦索,或筆走龍蛇,遣詞造句,十分投入。我所見到的他的最后一篇作品,仍舊是一篇賦。這就是他托我帶去的那篇《運城消防賦》。
2014年12月15日,王理因病去世。《運城消防賦》成了他的絕筆之作。他把人生最后的一篇作品,留給了他的家鄉。他的寫作之路,始于斯,止于斯……
王理走了,人間的生死簿上沒有了他的名字,他手中的筆也永遠地放下了。他作為一個“消防老兵”,將自己對消防部隊的熱愛,對消防工作的熱情,對平安事業的追求融于一賦;將自己平生所學的知識,所得的智慧,所獲的經驗,所集的文采融于一賦;同時也把自己剩余的精力和熱量,賦與了他的賦,凝聚出最后的人生亮點。
一篇《運城消防賦》,字里行間,都充滿了他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和對紅門戰友的無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