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行業,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各教育階段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毫無疑問,2018年是一個教育大年,相關政策及成果密集發布,這不僅加快了技術融入教育的步伐,同時也將引領教育更好地面對未來時代的挑戰,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年年歲歲,技術變革教育的初心不變;歲歲年年,教育信息化因你我而不同。本期,就讓我們一起回顧2018年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累累碩果,以期為未來工作的開展和創新提供借鑒和參考。
教育部發布《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
2018年2月,教育部印發《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下稱《要點》)。文件中,教育部提出我國將于2018年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和提速,接入帶寬10M以上的中小學比例達到80%等目標。其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仍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
在教育領域,隨著教育信息化向縱深發展,教育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并對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增強網絡安全防護技能等做了明確指示和要求。此次發布的《要點》中,首次把網絡安全工作與教育信息化并列提出,要求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能力和防護水平,可見教育網絡安全工作何等重要。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實際上是一張紙的兩面,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深入,并呈現出各層各級積極建設、各校各地全面開花的良好局面之下,只有對兩者同等重視,才能最終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三變、三新”。其內在邏輯關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設為基礎,推動“三變”,形成“三新”,最后達到“兩高”。這標志著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教育信息化2.0”無疑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的高頻詞之一。2017年末,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指出,我國將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教育制度變革的內生要素,推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可以說,教育信息化2.0將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做出重要指引。從“三通兩平臺”到“三全兩高一大”,從關注量變,強調應用驅動、融合發展到關注質變,注重創新引領、生態變革,教育信息化2.0帶來的是整個教育生態的重構,顛覆性地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終致力于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發布實施
2018年4月16日,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下稱《規范》)。《規范》要求,實現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建設網絡應用環境,實現校園寬帶網絡全接入、全覆蓋;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應用和共享,讓每個班級都享受到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打造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師師、師生、生生、家校之間的互動。《規范》明確,數字校園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堅持“深化應用,融合創新”的基本思想,采用云服務模式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促進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學校教育的質量提升。
在教育信息化2.0的開局之年發布《規范》,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服務,將重心放在校園中“端”的建設以及用戶信息素養上,對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數字校園覆蓋全體學校”這一目標具有重大意義,使全體中小學校在探索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學校進程中邁出堅實一步。《規范》較之以往相關文件,更加全面,更具有指引方向和基礎規約作用。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發布的《規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全面推進數字校園建設的信號。
全球首冊人工智能教材在中國問世
2018年4月28日,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在上海發布。這部教材融合了產學研領域教研經驗,強調以“手腦結合”為主要學習方式,在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之后,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自“人工智能”兩次寫入政府報告后,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提出“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是我國中等教育體系首次引入AI教材,標志著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國正式邁入基礎教育階段。由此“人工智能”這一當今最前沿的高新技術將走出“象牙塔”,成為每一個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為智能時代的后繼人才做足儲備。
《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出臺
2018年5月,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的STEM教育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系統地論證如何推進STEM教育的六個方面:頂層設計支撐;完善各教育階段STEM人才培養計劃;整合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建設STEM教育相應標準與評價體系;建設創新型人才高地;打造成體系的STEM教育生態。
當今世界,倡導STEM教育已經成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全民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迫切要求。該計劃的推出,昭示著新經濟業態形勢下,從基礎教育層面全面落實培養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型人才國家計劃的正式實施。它將為中國STEM教育的研究及推廣提供序列化指導方向。
《智慧校園總體框架》出爐
2018年6月27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最新公布了國家標準文件《智慧校園總體框架(GBT36342-2018)》,對如何部署智慧校園的總體架構,如何實現智慧教學環境,如何構建智慧教學資源,如何部署智慧教學管理系統,如何構建智慧教學服務等進行了明確規范。
智慧校園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關系著學校師生的安全、健康、教育和生活,是未來校園的藍圖,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項目。在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中,加強智慧校園的頂層設計、構建智慧校園建設的通用架構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育部要求學校科學合理使用電子產品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個部門聯合發布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從家庭、學校等方面對防控青少年近視提出了建議,其中對電子產品的使用直接給出了限制性規定: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教育部和有關部門每年對電子產品和其他標準進行全面覆蓋檢查;等等。
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孩子作為這一時代的“數字土著”,體驗著全新的認知和學習方式。據調查結果顯示,如今69.2%的學生對電子產品很喜歡甚至到了入迷的狀態。電子產品在開闊學生視野、開發大腦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其對學生思維能力、行為習慣及身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因此,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勢在必行。同時,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治理時,針對影響措施落實的問題進行細化分析、區別治理,這樣才能既治標又治本,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標。
《地平線報告》2018年高等教育版正式推出
2018年8月16日,《地平線報告》2018高等教育版(下稱《報告》)全文由美國艾迪尤考斯出版社正式發布。《報告》確定在未來五年(2019—2023)對全球高等教育實踐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趨勢、重大挑戰和重要技術進展。本次《報告》首次提出“新形式跨學科研究的興起”這一關鍵趨勢;并增添了“使組織設計適應未來工作”和“經濟和政治壓力”這兩項以往沒有的新挑戰;以及技術層面出現的新興工具和策略。其中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方面,中國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受到國際的廣泛關注。
美國非營利組織新媒體聯盟(NMC)去年在發現自身資不抵債后宣布了關閉,引來了社交媒體界的一片嘩然。令人欣慰的是,十多年來,與新媒體聯盟合作出版年度《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的艾迪尤考斯出版社,在2018年獲得了NMC地平線項目的授權,《報告》終于得以延續。但令人遺憾的是,2018年的《報告》只是關于高等教育的,而往年還會單獨發布基礎教育版的報告。
美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協會學習項目主任馬爾科姆·布朗認為,《地平線報告》是一個“風向標”,將幫助大學從戰略和戰術上,思考創新和教育技術。同樣重要的是,該《報告》讓人們注意,更廣泛的文化變革可以推動新技術的創造。例如,增加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改善教育公平,可以激發人們對適應性課件和主動學習教室等進行創新的興趣。
在線課程國家標準發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18年第11號公告,批準發布了GB/T36642-2018《信息技術學習、教育和培訓在線課程》國家標準(下稱“標準”)。標準給出了在線課程和評價方案的信息模型和要素,規定了各要素的功能和屬性以及相應的XML綁定。該標準適用于對不同類型的在線課程開展建設以及評價,適用于需要開放共享和在不同平臺間遷移的在線課程的設計、資源開發。
一直以來,在線課程因其可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地點,可反復學習、調節難度,可提高學習的豐富性、趣味性等特點,受到許多學習者的青睞。不過,隨著在線課程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發現,在線課程并不是將傳統教室中的課程錄像原封不動地傳到網上,供學習者觀看,而是需要根據在線學習的特點專門設計和制作。可以想見,隨著此次標準的發布,未來,在線課程或將迎來結構調整、優化提高和快速發展。
《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正式發布
2018年11月10日,《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下稱“藍皮書”)正式發布。全書分十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場景、發展趨勢,提出了五個典型問題和建議。根據藍皮書,未來教育要關注人機結合的制度體系與思維體系,關注核心素養導向的人才培養,關注學生的靈魂和幸福,關注個性化、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學習,關注人機協作的高效教學等五個方面。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認為,雖然具體變化形態是多樣的,但這些方向是確定的。
余勝泉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將使未來教育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革……”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也曾指出,應當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面對時代所需,藍皮書順勢而生,梳理了人工智能解決教育領域問題的各種方案,搭建了學校、產業、研究機構的溝通橋梁,并為各領域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對教育變革的可能性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