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鳳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實踐體驗過程。因而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一直是我們教師追求的課堂,但往往事與愿違,課堂參與率總是局限在50%~70%。自從互動反饋技術“按按按”走進了課堂,語文課堂便充滿了靈動,學生的參與率也在急速增長。
一、“按按按”,人人啟思
互動反饋技術“按按按”的應用,為語文教學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它消除了課堂上學生的懶散現象,讓每一個人都動起來。表面上看,學生人人手持遙控器在輕輕地點擊按鍵,實際上這一簡單的“按按按”,將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它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他們的內心對這一新鮮事物是充滿期待的,想嘗試,想參與進來。因而,當老師一拋出需要思考的問題時,所有學生的眼睛都在迫不及待地追逐、聚焦大屏幕上的問題,他們會獨立、快速地做出思考,之后,手持遙控器饒有興致地“按按按”,最后滿眼放光地注視著老師短短幾秒鐘的翻牌,等著老師統計數字,追蹤自己的思考內容是否正確。這時老師直觀地依據統計結果,請學生們說出自己的選擇理由,他們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們思維活躍,都進入了全新的思考狀態,老師再也不用在教學中花費精力組織教學,調動積極性,反而能快速地了解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這樣一來,老師對學情了如指掌,能夠進行有效教學,學生也在這輕輕的點按之間,學會了分享知識。整個過程,師生都處于語文實踐的快樂摸索與探討之中。
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橋》一課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題干設計: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請你想一想,為什么課文要以“橋”為題呢?
按點選項設計:
1.人們逃生的唯一出路。
2.橋有豐富而深刻的象征義。
3.兩者都有。
課堂伊始就這樣讓每個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引導學生對課題有一個初步的判斷,為下邊的重點品讀定下了基調,學生想不探究都不行。“按按按”讓課堂真正由一潭波瀾不驚的池水變成一泓激蕩學生思維跳躍的清泉。
二、“按按按”,思維在延伸
事實上,學生思維的潛力和張力是巨大的,但要激發智慧的火花,恰恰需要“按按按”。“按按按”互動反饋技術延伸了思維的寬度與廣度。它不只是單純的選擇A而不選擇B,或者是兩個都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過一個難以抉擇的獨立思考過程。此時,學生必須從多角度做出全面的分析,慎重地做出抉擇。待選擇的結果統計出來之后,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選擇的觀點居多或居少,會引發自己對問題的追蹤思考,會再次重新審視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這時學生可以一邊獨立思考,一邊通過小組合作對話進行思維參與。思考自己的選擇并評價自己和別人的選擇,在生生對話中碰撞中思維的火花,同時也逐步完善自己的思維,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充滿樂趣的靈動課堂。
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伯牙絕弦》一課,有這樣一段: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我是這樣設計的:
題干設計:請你細細品讀上面這段文字,從結構、從用字、從用詞等多角度看看,你發現了幾個絕妙的點?
按點選項設計:A.2個 B.3個 C.4個 D.更多
這樣,放手讓學生充分想開來,每個學生利用手中的遙控器參與到情境問題中,實現了全員互動。結果學生發現的絕妙之處自然會有多有少,發現多的迫不及待地想說給眾人聽,興致極高,發現少的自然也豎著耳朵想聽聽別人的發現,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延伸了學生的思維。有時,學生的思維亮點還會激發老師的創造性思維呢!課堂上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斷深入,層層推進,步步提升”的形勢和局面,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成知識,學會思考,培養質疑和探究精神,多么靈動!這種在實踐中互幫互學,豈不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方式嗎?
“按按按”互動反饋技術,幫助我們深入落實了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使學生變得“想學”“樂學”“會學”“創造地學”,突顯了主動性、體驗性和合作性。“按按按”讓學生在自由原生態的本真課堂中參與,在探究中收獲知識、收獲成長。它使我們的課堂激情飛揚,靈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