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留守兒童,一個讓人不再陌生的名詞,一個讓人心酸的詞語,這是一個孤獨的群體,一群心路各異的孩子。作為一名班主任,面對班級里的幾名留守兒童,針對他們的問題,我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讓他們在充滿愛的環境里健康成長。
多交流,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愛
每一個留守在家的學生,就像剛斷奶的小羊羔,幼小而稚嫩,渴望得到關愛。因為遠離父母,他們自卑、羞怯,更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也更容易受到傷害。作為教師,我用師愛給他們以溫暖。每天早晨來到班級,我會在早自習巡視時,拍拍他們的小腦瓜,撫摸他們的肩膀,用真誠善意的目光注視他們,溫暖孩子們的心靈,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愿望。課間活動時,我鼓勵他們手拉手一起做戶外游戲。我認為,教師每一個微小而充滿愛的動作,都會讓孩子有所感覺,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巧關注,給留守兒童更多信心
留守兒童一般都由祖父母監護,老人年紀大了,多半是有心無力。對此,我和這些老人經常電話溝通或者去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有時,我會將學生在校期間比較突出的問題告訴他們,和他們一起商量對策,尤其是對學生們的個人衛生、學習習慣等問題進行強調,力求和監護人達成一致。另外,我還和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建立了微信聯系,就學生的學習問題、學校發生的事情作深入交流,讓其父母了解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這樣在其回家探親時,就可以有目的地和孩子交流,有的放矢,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善偏愛,讓留守兒童擁有更多溫暖
農村小學人數不像城市里那么多,都是小班化教學,學生人數少,更有利于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對于留守兒童,我傾注了比其他學生更多的關愛,甚至達到了“偏愛”的程度。
小佳是個內向的女孩子,平時由外祖母看護,父母都在異地打工。她特別膽小,老師的臉色只要稍微嚴肅一點,她就嚇得眼淚汪汪。發現了這一點之后,我的眼神變得柔和了,常常眼含笑意,叫她的時候聲音也輕柔了許多。一段時間后,小佳有了明顯的進步,她不那么自卑了,整個人都變得開朗了。不僅僅是小佳,班級里的其他學生也在悄然變化著。教育因人而異,針對不同性格、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我會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以此來激勵他們獲得更大的進步,讓他們更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還要從教育的點滴做起,耐心細致,將更多的愛心和溫暖獻給這些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媽媽”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