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也取得了進步。但是,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不足。本文調查研究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及原因,提出了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為基礎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式,并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其可行性。
【關鍵詞】思辨能力;民族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洪蕾(1970-),女,上海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
一、引言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也譯為批判性思維、思維能力,實際上是人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的統(tǒng)一體,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評價等3項技能,情感特質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5種性格特征。思辨能力發(fā)展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之一。然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始終未被重視,造成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而表現不佳的現象,即“思辨缺席”。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的不斷深入,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引起教育界的重視。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是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因為受少數民族地區(qū)地域限制,經濟文化和本民族語言等因素影響,學生的英語水平整體較差,思辨能力長期缺乏。本文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促進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大學生思辨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二、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思辨教學現狀
1.傳統(tǒng)教學模式限制學生思辨能力。長期以來,在民族地區(qū)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教師主要采取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學生缺乏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機會,更不用說,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提高思辨能力了。
2.應試教育阻礙學生思辨能力。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改革也在進行中。但是,無論怎樣改革,教學仍然與各種英語等級水平考試掛鉤。教師教學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課堂上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講解語言點,注重單詞記憶和語法。從學期考試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部分試題以記憶、理解的選擇題為主,不利于學生的思辨能力開發(fā)。
3.惰性思維消磨學生思辨能力。由于受到地域經濟及少數民族語言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而且,因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模式,大學生思維方式已經成形。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表現出消極被動的惰性思維。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即便回答,也只愿意用書上現成的句子或單詞,哪怕只是換一個同義詞,自己也不愿意思考,主動探索。對有疑問的地方,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全盤接受教師的講解,很少質疑。一旦需要進行小組討論,課前演講活動時,往往鴉雀無聲,很少有學生愿意主動開口。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僅靠語言技能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只有重視學生的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提升民族地區(qū)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
三、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改革實踐
1.改變教師理念,注重思辨能力訓練。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教師責無旁貸。英語教師相比其他教師而言具備更廣闊的國際視角,更應該把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教師首先應改變以培養(yǎng)學生應試能力為主,對英語的學習只停留在字面上的傳統(tǒng)理念。轉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質疑。不要因為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就不相信學生。
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只要教師注重平時的思辨能力訓練,多問一些Why/how/what;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 等需要學生思考、分析、比較才能回答的問題,并給與及時,公正的評價,學生其實是很愿意開口,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的。例如,筆者在課文講解中,從課文標題開始,設置一系列問題:What does the title mean?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According to the title, what kind of attitude does the author hold? If you were the author, what would you tell the reader? 實踐證明,學生一開始可能只會回答課文標題的中文翻譯,但是,教師要繼續(xù)鼓勵學生,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分析,學生思維的火花就會被點燃,擁有自己的講解。教師對敢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學生給與充分的肯定,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影響下,思辨能力得以開拓。
2.豐富教學內容與活動,挖掘思辨能力深度。目前,國內學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研究證明以學科內容為依托,將語言與學科內容結合,促進學生語言水平提高。而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又反過來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見,語言教學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是相輔相成的,并不是脫節(jié)的。
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改革中,增加可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課程。例如,開設可以讓學生選修的通識類和專業(yè)類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其思辨能力。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課本,還可以利用優(yōu)先的網絡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對政治新聞,社會熱點,科技前沿多加關注。筆者在教學中,會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英語學習APP,比如:適合閱讀的英語流利說,了解主要英語報刊內容的Seed等。這些課外資源中的內容明顯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并且作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演講、討論。使他們在學習相關話題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分析、思考能力。此外,教師還可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利用QQ,微信和學生進行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還可以通過寫作來進行。寫作不僅僅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語言技能,還需要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學完某一單元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對此單元的主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各小組將討論的結果以書面形式呈現,與全部同學分享。以前,學生往往就事論事,人云亦云。教師關注的是詞匯,句子及語法是否準確。但是,改革后,要求教師與學生增加思辨能力方面的評價。對文章的觀點,邏輯,是否運用分析、比較、推理、質疑等思辨策略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有效提高思辨策略和意識。
3.調整評價體系,增加思辨能力評價。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中沒有體現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價。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導致學生只注重考試卷面成績,忙于記單詞,背語法,死記硬背課本中所學內容。因此,思辨能力培養(yǎng)視閾下的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從內容到方式上對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內容上,大學英語教學評價從重結果到達到結果的過程。方式上,應改變測試為主要或唯一評價的手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更關注學生平時在課堂討論,小組活動和自主學習中的表現。這些表現體現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也關系著他們的平時成績。學生通過教師評價、生生評價、自我評價等綜合評價方式,能體會到成就感,有利于思辨能力的提高。
四、結束語
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融入其中,關系到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其意義重大。只有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實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屆,2009(1):37-43.
[2]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 (5):59-66.
[3]黃源深.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4]張曉倩.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融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途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3):26-28.
[5]袁平華.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外語界,2010(6):49-56.
[6]武雁飛.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建構[J].黑龍江教育,2018 (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