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吸引“新黃石人”扎根黃石,既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質。“新時代”“新黃石人”的“新”字蘊含著新內涵和新要求,包括有較厚實的理論素養、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具備較強的信息化能力和有較深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新黃石人;黃石制造;新內涵 ?新要求
一、新時代與“新黃石人”
當前,黃石市正面臨新時代的歷史發展機遇,工業發展路在何方?這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熱議。振興老工業基地,實施和推動“工業強市”的戰略發展思路,已逐漸成為一種共識。
為了加快落實先進制造之城建設,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打造先進制造之城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了一系列硬措施。打造先進制造之城,重中之重在于科技,科技的關鍵在人才,而助力黃石“工業強市”,重中之重就在于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工業人才。為此是政府出臺了《關于“新黃石人”計劃推動黃石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吸引2萬名“新黃石人”扎根黃石,其中外來務工產業工人不少于1萬人。
吸引“新黃石人”扎根黃石,既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質,必須深入分析“新黃石人”的“新”字蘊含的新內涵和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新時代蘊含了新方位、新目標、新征程、新特征、新要求等豐富的內涵。在“黃石制造”加速向“黃石智造”“黃石創造”轉變過程中,新時代一個顯著又緊迫的內涵是“中國制造2025”,這也是黃石制造和工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時代背景。“中國制造2025”對黃石工業發展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全方位的。引進和培育“新黃石人”必須深入分析“中國制造2025”對工業人才的新需求,必須加快培養技能人才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中國制造2025”背景分析
國務院于2015年5月發布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即“中國制造 2025”①,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力爭用 10 年時間,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第二步,到 2035 年,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 100 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其實不僅中國,世界發達國家也先后實施了重塑制造業的戰略規劃和部署。不僅發達國家,印度、巴西等“金磚國家”也加緊出臺了“制造業國家戰略”和“工業強國計劃”,同時加快了企業重組和制造業調整步伐②。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出臺制造業振興戰略,一個根本原因是就是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呼嘯而至。中國政府之所以做出“中國制造2025”的重大戰略部署,目的就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分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幾個經濟體各自提出的制造業發展戰略,可以發現有幾個共同的特征: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高質量、高附加值、綠色發展、人才與創新。
三、“黃石制造”對人才的新需求
振興黃石制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幾乎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其中人才是關鍵。“黃石制造”對“新黃石人” 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有較厚實的理論素養。由傳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化制造業轉變過程中,傳統的技能將進一步被壓縮、被邊緣,由勞動密集型發展到知識密集型經濟。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的特征是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機械代替人力。傳統的工業是將人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脫出來,但是繁重單調的工業化生產同樣壓迫和催產著人的身體。未來智能化生產將進一步把人的身體從機械的工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因此,在智能化制造時代,簡單的重復勞動將被自動化機械生產代替,技能將變得不再如此重要,而知識,尤其是多元化的知識將會占據越來越重的分量。因為智能制造業,將是自動化、機械、材料、物聯網、大數據與云制造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和融合。
二是要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要求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自主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擁有終身學習能力成為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③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和科技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將被更加關注。作為新黃石人,要適應不斷更新升級的產業轉型和科技發展,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是要具備較強的信息化能力。“中國制造 2025”的核心就是“智能化”,是工業化與信息化、數字化和深度融合。在萬物互聯、人際互動時代,信息化能力是每個管理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必備的基礎能力。信息化能力越強,適應新時代、新業態、新技術的能力就越強。
四是要有較深的人文素養。“中國制造2025”將創新放在核心位置,振興黃石制造業,打造先進制造業之都,需要很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目前黃石的制造業產品質量離先進制造業還有較大差距,在產品的設計、制造、服務以及裝備等質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必須培養新黃石人的工匠精神和質量意識,堅持走“以質取勝”的道路。綠色發展是振興黃石制造的著力點,實現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節能環保工藝技能,首要前提是必須培育一批具有綠色發展和環保意識的企業家和產業工人。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8年研究課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學校文化育人研究》(編號:2018028)、2019年黃石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胡斌武,陳朝陽,吳 杰.“中國制造 2025”與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探索[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91-96.
[2]秦書生.基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自主創新困境及消解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96.
[3]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scio.gov.cn/zxbd/tt/jd/Document/1472231/1472231.htm.
注釋:
[1]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 05/19/content_9784.htm.
[2]段向軍 舒平生.“中國制造 2025”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7 年第 6 期
[3]牛樹人.組織有效自主學習,提高終身學習能力[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 (11)
作者簡介:
劉鵬程,男,文學碩士,湖北工程職業學院講師,湖北工程職業學院宣傳部副部長,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作者單位:湖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