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祥
摘 要: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代表著在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共十九大報告也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建立健全各種保障公民參與決策和監督政府的機制,從中體現出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從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促使國家長治久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諧。本文主要從我國公民參與決策并監督政府的制度和加強公民的參與和監督機制的方法這兩個角度入手淺談政府決策的公民參與。
關鍵詞:社會主義民主;決策與監督;維護與加強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中關于“政治參與”有這樣的表述:社會公民按照法律許可的方式,就自己關心的領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各種行為[2]。這是一般情況下對于公民“政治參與”的定義或解釋,或者說這樣的定義具有普適性。結合我國實際,我國的民主還應該進一步強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展開,同時要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我國政治生活的原則和制度。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高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監督政府行為的積極性,有效性和覆蓋面等,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我黨我國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民,黨和國家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到取得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無不是黨團結和帶領無產階級、帶領全國人民浴血拼斗,奪取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的生動寫照,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我黨的建立和發展植根于人民,依靠著人民,黨和人民有著深厚情誼。這份深厚的歷史情感使得共產黨始終心系人民。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立政權,到發展、改革這一長期奮斗的歷程中,人民無疑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如今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人民也必將不斷地創造歷史。黨始終牢記自身的本質特征,始終牢記自身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依靠著人民,黨的一切決策代表著人民,因此國家的一切權力應該屬于人民,黨和國家的發展成果必然要惠及人民。黨的發展成果不僅僅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還包括政治文明。公民享有政治文明,也就是享有人類改造社會的政治成果的總和。而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就包括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民主現代化,這就要求黨和國家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黨堅強的領導下,健全民主制度,拓寬民主渠道,使民主形式更加豐富,讓全體人民富有參政議政的意識,擁有參政議政的能力,能有參政議政的渠道結合合適的參政議政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渴望和訴求,去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舉全國之力,努力實現現代化民主,讓人民擁有作為國家主人翁的意識和榮譽感,讓人民感受到政府決策過程的公平、正義、公開、透明、有序、高效,從而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公民政治參與的功能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就是形成健全的公民參政議政制度,并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使得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關于公民政治參與的功能,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提升政府運作過程的科學性、高效性和透明度
公民參與決策,最主要的就是涉及公共政策的目標、制定和實施方面,這是和民生領域密切相關的。公共政策集中反映了社會利益,主要包括分配與再分配政策、管理政策和立法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向是否正確,制定目標是否明確,制定過程是否科學,實施方面是否到位,關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更關系到社會公眾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和提高。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國決策機制的優點,體現出決策的科學、高效。而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人民群眾的參與,因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假如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就不能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民行動的力量是磅礴的。在政府決策中融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將使得政府決策更加科學、更加高效,決策成果更能惠及百姓。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單靠社會少數“精英”能夠完成的,也不能只靠少數“精英”去完成,否則很容易造成政府決策失誤,或者所制定的政策效果不佳,甚至造成權力濫用。公民的政治參與,必須有賴于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暢通民主渠道,使得公民能夠盡量參與到決策的全過程中,從而提升政府運行全過程的透明度,讓公民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2)監督政府權力
政府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必須扎好制度的籠子。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升公眾的政治參與的范圍和質量,就是實現完善監督政府權力制度的關鍵環節,是扎好籠子的關鍵一招。如果權力只為少數人所有,只為少數機構所掌控,那么政府運作過程中極容易出現腐敗。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到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監督權”、“健全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意味著人民參與政治的有序性、人民治理國家的有效性,關系到各級領導干部能否真正當好人民公仆,政府是否能夠合法、高效地行使權力。公民的政治參與,不僅有利于決策,還能夠使輿論壓力滲透到政府各級各部門,使政府行為受到約束,使“公正廉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提升政治合法性
一個國家的公民如果有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積極性,說明公民對于國家政治統治是認同的,說明公民從心里層面上給予了政府在統治上的合法性。這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暢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渠道,豐富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形式,能夠讓公民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各級政府的領導干部成員能夠對此給予充分的關注,廣泛收集民意,并及時作出正確的反饋,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制度等,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政治體制,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此外,要將民主的范圍逐步擴大、深入,特別是要加強基層民主的建設,將公民的政治參與深入民主實踐的各個領域。人民是權力的主體,人民將權力委托給政府,因此政府要行使好手中的權力,這樣,公民對于黨和國家、政府的信任和感情會逐漸積累,認同感會不斷增強,政治合法性將會不斷提升。
二、公民參與決策的制度和參與監督政府的方式
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不斷的艱辛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從我國國情出發,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的公民參與決策的制度并逐步完善、發展,使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向前邁進。現階段我國建立起來的公民參與決策制度涉及不同層次和領域,建立起了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體系。接下來就我國公民參與決策的部分制度做簡要介紹。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體現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成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一項政權組織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當家作主和以人民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包含了各級人大以及由它產生的其他國家機關的組成、職權、活動原則和相互關系的制度[3]。它給我國的有序政治,給公民參政議政、履行民主權利提供了一個最大平臺。它既是公民參與決策的根本制度保障和載體,也是其它一切民主制度的源泉。
(2)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一項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能夠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中國共產黨雖然是執政黨,其它民主黨派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但這并不妨礙這些民主黨派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建設、發展和改革的進程密切相關,各民主黨派人士積極投身實踐,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作為參政黨,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始終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合作方針。人民政協除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等八個參政黨外,還包括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各界愛國人士、港澳特別行政區同胞等。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1]。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人民政協的工作主題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展開,即團結和民主。人民政協可以起到重點監督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的作用,同時進行民主監督。個人認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民主黨派人員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各級人大中行使參政議政的權利并發揮監督作用。該制度也給社會各階層提供了政治參與的渠道,起到收集民意、管控分歧、達成共識、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3)基層民主制度
基層民主制度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基層群眾性自治是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一種形式,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保證人民廣泛持續深入參與政治生活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作為一種社會自治的形式,它能夠實現基層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基層民主制度都是為了保障村民和居民在村級或是社區事務管理中享有一定的自主管理、參政議事的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4]。作為公民參與決策的最大舞臺,基層民主自治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不斷朝著政治現代化的方向前進,為基層行政部門傾聽民意,從而為實行科學決策,民主執政,提高轄區內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提供一種切實有效的途徑。除此之外,基層民主制度能夠切實提高公民參政議政的意識、積極性和能力,培養公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同時能夠推動區域和諧,區域自治,依靠人民的力量營造出良好的居住環境。
(4)公民參與決策的其它制度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至今,政治體制改革全面鋪開和持續深入,政治制度特別是公民參與決策的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此外,伴隨著公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升,參與決策的愿望日益強烈,同時網絡科技日新月異為公民參與政治決策提供便捷的途徑,如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具有較高的普及率,網絡通訊日益發達。我國在擴大公民參與決策途徑,豐富公民參與決策形式,提升公民參與決策質量的實踐上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如聽證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以及信訪制度,政府還提供多種渠道包括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各大權威網站的新聞發布、電視或電臺的播報等讓公民能夠及時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部門制定政策、法規、制度等情況,特別是事關民生領域的建設情況和最新動向。通過手機APP或者微信渠道就可以向上級部門反映人民群眾重點關注的問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群策群力治理國家,使得上級政府充分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如微信平臺的“我為大督查提建議”,公民可以通過該渠道就包括打好三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擴大內需、推進高水平開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個方面,對政策措施不落實、政府管理服務不到位以及有關部門和單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個人認為,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中,公民參與決策的制度就是公民參與監督政府的方式。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和各項事業,不斷地使得政治更加民主、政治更加文明,政治更加高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斷完善公民的監督權,讓公民能依法依規且有序地參與到日常的政治生活中,運用憲法賦予的權利,監督政府的行為,保證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證政府權力運行的廉潔性、指向性和高效性。權力監督體制不能只有單向的構成,即只有自上而下的監督,因為這樣極易導致監督不力,在決策體系中滋生腐敗,同時因為缺乏外界的監督壓力,政府行為就不能得到有效制約,容易產生決策上的失誤。因此必須建立與政府自我管理相適應的公民自下而上監管體系。上述公民參與決策的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等,都是和我國政治體制相適應的監督政府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公民的智慧力量,讓公民在憲法和法律的允許下,盡可能多的以多種身份參與決策,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同時,在已有的參與形式的基礎上,不斷傾聽人民呼聲,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民主監督的形式,降低民主監督門檻,規范民主監督的程序,讓民主監督更加“便民”、“高效”、“有序”。
三、加強公民的政治參與和監督機制
我國在政治發展的道路上一直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據特定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1]。這說明了我國的政治文明尚未處于高級階段,雖然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就,但在很多方面,如體制機制上仍存在需要革除的弊端,必須不斷地進行艱辛的理論探索,對于政治體制的完善、創新、發展更需要常抓不懈。尤其是在基層民主領域,保證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法規,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民主意識得以進一步加強,民主監督進一步發展,讓基層民主管理成為國家政治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逐步實現基層民主現代化。人民群眾是國家機關及全體干部權力的賦予者,是國家權力的基礎,是國家機關權力有效規范運行的保證。要實現基層民主現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加強公民的政治參與和監督。
(1)不斷培育民主的土壤
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兩千多年的時間都是實行封建帝制,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斷加強中央集權,一方面皇權不斷得到加強,但另一方面被統治的人民只能一味地服從,缺乏民主的“基因”,缺乏民主的環境去孕育民主型政治。即使是中途有出現過民主的萌芽,也很容易遭到扼殺。整個中國社會缺乏滋養民主的土壤。雖然當今我國治理國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國,民主政治也得以充分發展,但在基層民主領域始終很難邁出比較大的步伐,除了制度上的不足限制了其發展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民的民主意識依舊缺乏,或者說民主參與的意愿不夠強烈,依然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要培育民主的土壤,必須形成民主文化,要形成民主文化,必須加強在民主方面的教育,讓公民形成正確的權力觀,加強公民參政議政的意識,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不斷地在教育上持續下功夫,同時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形式媒體的力量,使得民主觀念深入人心,讓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更可持續,更有動力。
(2)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公民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
要想讓公民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得以有效地開展,就必須讓其法制化,并不斷推進相關法制化建設,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簡單來說必須使得相關法律完善化,程序規范化,運行科學化。明確監督目的、監督方式、監督標準以及監督反饋機制,讓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更具有可操作性。運用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力量,保證監督者無后顧之憂,使群眾的監督權得到切實保障[5]。
(3)豐富公民政治參與和監督的形式
正如前文所述,圍繞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國家政治運行的主要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和公民的日常政治參與仍有一定距離。要充分發揮公民政治參與的力量,提升公民政治監督的廣度、深度和及時性,就必須使參政議政、監督政府的權力的形式更加“親民”,更加喜聞樂見,能夠使人們隨時隨地關注政治、參與政治,影響政治,讓公民的政治參與和監督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在個人政治素質的影響下,更加高效、有序、科學地發揮作用。
總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建立健全各種保障公民參與決策和監督政府的機制,從中體現出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從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促使國家長治久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報告[R].2017.
[2]《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K].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第485頁.
[3]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EB/OL].http://www.npc.gov.cn/npc/dbdhhy/12_3/2015-02/28/content_1906402.htm.
[4]方來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參與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
[5]田書芹.論公民監督體制的完善[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07.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