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青多杰
摘 要:隨著國家文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逐漸成為國家文化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本就是對文化扶貧視角下的公共數字文化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對基于文化扶貧視角的公共數字文化發展措施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文化扶貧;公共數字文化;發展措施
1.文化扶貧背景的基本概述
文化扶貧這一概念是在1987《文化扶貧小議》中首次出現的,在《“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扶貧研究趨勢與重點分析》對我國的文化扶貧工作階段做出了明確的劃分,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在我國2015年12月文化部聯合國家扶貧辦等七部委共同印發的《“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中的明確提出要不斷強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建設,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從而構建與開發特色化的數字文化產品。
2.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現狀主要從公共數字文化理念的發展情況和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基本現狀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2.1公共數字文化理念的發展情況
公共數字文化是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發展而來的,可以將其看做是公共文化與數字文化不斷發展與融合的產物。我國的文化部、財政部于2011 年12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了公共數字文化的基本建設內容、建設重點以及建設目標,從而促使公共數字文化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豐富的數字文化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學術界關于公共數字文化的研究一直都有廣泛的爭論。公共數字化的研究中關于公益性數字文化的研究比較廣泛,其實就是對公益文化與數字文化的有機融合,該觀點中重點強調的公共數字文化的公益性,將其看做是公共數字文化的根本屬性。近年來,學術界提出了“數字文化事業”的概念,其實就是將公共數字文化看做是一個綜合性的有機組合系統,具備極強的體系性。這些理念的不斷發展促使公共數字文化理念的內涵不斷豐富,為人們提供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業更加全面。
2.2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基本現狀
隨著我國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逐漸增加,截止2015年底,我國的公共數字圖書館已經增加至3139 個,并且呈現逐步增加的趨勢,并在國家層面通過國家的三大文化惠民工程來實現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自2011年開始開展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自2012年開始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旨在為城鄉居民,尤其是未成人提供安全、免費的公益性上網場所,并逐漸構建起覆蓋面廣、實惠力度大的公益性互聯網服務體系;自2015年開始已經逐漸形象成了一個由 1 個國家中心、33 個省級分中心、333 個地市級支中心、2,843 個市縣支中心(覆蓋率99.6%)、32,179 個鄉鎮基層服務點的組成的五級服務網絡設施;自2015 年開始在數字文化館建設項目中將文化共享工程體系納入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地方文化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共同牽頭部署,在地區內建設了公共數字文化發展基地與設施,以文化網絡電視直播服務為例來看,截止2016 年 8 月中國文化網絡電視直播服務人數達到 211,175 人次。
3.基于文化扶貧視角的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措施探討
基于文化扶貧視角的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措施可以圍繞強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和促進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3.1強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
無論公共數字文化的形式如何發展變化,其中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都是其重要的組成內容,并對促進基于扶貧視角的公共數字文化發展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促進扶貧視角下的公共數字文化不斷發展,首要任務就是強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首先,可以通過不斷加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平臺建設。可以對要求當地政府的財政部門、文化部門共同協作,對當地的公共文化資源數據、數字服務數據以及管理數據等進行收集與分析,并形成統一的數字文化服務目錄。其次,國家文化部、財政部以及當地的文化部、財政部要根據2015年文化部制定的《文化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管理辦法》中的相關內容來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例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來進行收集、征集、建構與使用。
3.2促進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平衡特點,這對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較直觀的反映就是我國的中西部的貧困地區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升級項目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地方公共數字文化項目的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部的公共數字文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在中央財政的支持范圍內。通過多項中央財政政策實現對中西部的公共文化服務空白區域設置數字文化服務點建設工作的支持。在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內容就是要實現建成基層綜合性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目標,從而能夠通過鄉鎮的綜合文化站與數字文化驛站等多種數字文化服務臺來向群眾提供便利的數字文化服務,提升基層數字文化服務體系與平臺公共的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在該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在平臺搭建與建設中通過平臺建設進行數據采集、上報、發布、導航中為群眾提供大量的數據信息,從而能夠為人們提供集線上與線下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同時,還可以結合精準扶貧政策,開展公共數字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在一些貧困地區開展多樣化的數字文化資源輸送工作。
總結
在文化扶貧視角下,通過采取強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逐漸探索并形成公共數字文化發展措施,發揮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作用,來改變貧困地區人民的文化生態,促使人們的群體素質得以提升,實現“文化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參考文獻
[1]饒世權,鞠廷英.從文化扶貧到文化精準扶貧:近三十年來我國文化扶貧研究述評[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
[2]胡唐明,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及其治理研究[M].河海大學出版社,2016
[3]鄭自立.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考察與對策建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4]王錳,陳雅,鄭建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關鍵影響因素及其機理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03)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