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睿哲
摘 要:城市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是農村的升華,是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提高。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國幅員遼闊,城市繁多,但幾乎每一座城市都不重復,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味道,每座城市的獨特又造就了不同性格精神的人民。每座城市幾乎都會有博物館的來供人們參觀,但博物館不只是人們消遣的場所或是文物的胡亂堆砌,而是承載這座城市記憶的載體。城市與博物館相輔相成,城市的發展可以豐富博物館的館藏,博物館的人文氣又可以給冷酷的城市帶來一絲溫馨。本文將要來討論研究博物館在保護城市記憶不被流失以及如何促進城市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城市
1 城市困惑
由于新一代的年輕人不再留守鄉村,而是選擇去大一點的城市發展。農村中留下的大多是孩子和老人,更嚴重的村子還成了空巢村。與農村人口的流逝嚴重形成明顯比對的就是城市的發展的突飛猛進。城市接納了農村流失的人口,擁有人才和資源,教育、醫療、交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農村難以望其項背的水平。但在城市化的背后,城市也有自己的“焦慮”,那就是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缺失。一座城市,除了有自己雄厚的產業基礎外,要想發展、留得住人才,要靠這個城市的文化積淀來延續。只有延續和維系城市在歷史發展中的精神和文脈才能使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中不會迷失自己。沒有文化基礎,再華麗的建筑樓群都只是城市曾丟掉的記憶。
2 博物館與城市
博物館,作為城市歷史的承載體,他不僅是一座冰冷的現代建筑,更是溫存著這座城市中人民的心[1]。博物館在提高人民歸屬感、維系人與城市的關系中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博物館承載各地文化,也顯示出多樣性的特色,獨具一格又不失中華民族特色。在這樣一個政治多極化以及文化和價值觀多樣化的大環境下,博物館也被賦予了新的職能和歷史任務。正如被稱為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的上海博物館,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廣場,儼然是這座城市見證者的樣子屹立著。上海博物館收藏著王獻之《鴨頭丸貼》以及懷素《苦筍貼》等眾多珍貴文物,上海博物館在做好收藏文物的本職工作外,也在用它獨有的文化哺育著這個城市。上海博物館為四百多所學校宣講了六百多次的文物課,而且這個數字也是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在假期期間開辦了許多夏令營的活動,幫助學生近距離的領略中華文明的風采。博物館保存著這個城市的原始記憶,同時博物館又研究和向參觀的人們闡釋著這個城市的內涵底蘊。博物館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場所,不只是這個城市的人民,還要能容納其他城市的人民;不止要承載過去的歷史,還要著眼于將來。把遺忘的城市記憶通過博物館再次喚醒。
如何來衡量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2]?可能是城市的規模有多大、有多少的摩天高樓以及其GDP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上。但如果城市僅僅是考慮其外形上的變化,而不注重城市其內在的涵養,換句話說,經濟確實能決定文化,但文化也能反過來影響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在城市發展中只有內外兼修,以經濟發展促文化發展,文化積淀指導經濟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經濟與文化相輔相成,文化才能不斷延續,城市不斷繁榮。如中國第一座以“現代”冠名的綜合性博物館--大連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連市黨員思想教育基地”、“大連市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基地”。大連現代博物館基本陳列主要是《近代大連》,整個陳列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整個陳列以表現1840—1949年近代大連歷史為主題,內容分為“旅大的開發與海防建設”、“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旅大”、“俄國租借旅大與港口城市的形成”、“日俄戰爭與日本殖民統治”、“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近代大連人民的反抗斗爭”和“大連解放與人民政權的建立”七個單元,展出文物1300余件、歷史照片圖表800余幅。大連博物館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展示近代民族苦難的博物館,不只是藏品的羅列,而是通過這些民族苦難的見證品告訴人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大連博物館的《近代大連》展覽就是用歷史告訴現在這座城市,要發展,要強大,才能不被欺侮,才能使自己立于世界而屹立不倒,博物館給了人們知祥這座城市過去的地方,就是要人們記住歷史,才能創造未來。大連的人文態度與使命感有賴于博物館的傳播,大連人民因為文化的認同感而向心,眾志成城的大連人民,創造著大連,發展著大連。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又依賴于城市的人文態度。如今,工業產業對城市的發展推進力漸弱,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這是博物館在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契機。新時代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以文化價值觀和個人發展為特征的新時代。哪個城市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方面具有更多優勢,哪個城市就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積累更多的財富。歷史長河中積淀的人文精神正是城市生活方式中應該留存下去的精華。而博物館就有這個能力。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名片,比如我國最早的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這是著名的清末狀元張謇在1905年創建。最近幾年,南通憑借著南通博物苑,其文化事業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形式。當然這也離不開當地政府對文博事業的大力支持,當地政府動員了大批社會力量興建了以南通博物苑為中心的博物館建筑群,其中的博物館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南通憑借這個博物館群也能擔當得起“博物館城”這個稱號了。除此之外,南通博物苑一直秉持著張謇的“設為詳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理念,在完成作為博物館的任務之外特別注重科教研究活動,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積極地開展文化活動,面向學校和社區,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一片好評。近年來,南通博物苑被評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由此可見,當地政府是十分支持南通博物苑不泥古,選擇將博物苑走出去的做法。人們對博物苑的親近感油然而生。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城市化進程促使博物館事業實現極大進步,而博物館建設又為城市文化建設增添活力。從南通來看,博物館對城市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
3 博物館對城市的發展促進
我們知道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城市的發展,但是如何促進,這就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博物館收藏的是歷史,是傳統的代名詞。但是隨著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的加深和改變,博物館也煥發了新的面貌,在傳承城市文化的同時也同樣改變著這個城市將來的文化足跡。
博物館不應該是故步自封的象征,相反,博物館應該是積極接受新的文化,在堅持自我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的考量,要勇于突破與創新,滿足城市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中國臺北博物館和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是可以作為標桿來進行學習的。
最近幾年,國內博物館開始關注文化創意產品領域,并把文創產品作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由于一些文創產品的制作確實十分精良[3],也吸引了一大批“文藝青年”的注意力,成為了博物館文創周邊產品的忠實擁躉。這一現象同樣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關注,2016年3月國務院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文創產業的政策指示,其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北京故宮博物館就走在了其他博物館的前列,開發了大量高質量的文創產品。故宮博物館還和科技公司合作,把原本只在歷史典籍或者書畫中出現的事物進行深度發掘,為古老的藝術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文創產品的出現標志著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已經不再是冷冰冰的古物了,而是通過設計師的創造以一種有溫度的方式進入了人心。不只是國內的博物館在做文創周邊,英國國家博物館也在以英國本土特色文化為主題,創造了一批高質量的文創周邊。英國國家博物館文創產品是英國本土特色文化的凝聚,其文化創意來源于代表倫敦記憶的“紅巴士”、展現倫敦城市標志的“天際線”、“莎士比亞之鄉”斯特拉福德文化小鎮等。除此之外,英國國家博物館開發了以世界各國主題文化為創意內容的文創產品,包括:根據日本櫻花制作的櫻花吊墜,印有俄羅斯套娃圖案的襪子,以埃及國花蓮花為原型制作的項鏈,還有根據“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開發的系列文創產品。同時還融合各國文化符號開發創意產品,例如,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小黃鴨穿上富有各國文化的衣服,設計了埃及法老鴨、日本武士鴨、羅馬戰士鴨、維京海盜鴨等一系列創意產品。兩國的文創產品雖然形式上不同,但都是通過文創產品來展現文化的魅力,其目的都是宣揚自己獨有的文化價值以及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氛圍。文創產品的出現加深了人們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延伸和拓展了博物館文化傳播和教育的社會功能。博物館不再是僅僅的陳列物品,而是進入了博物館與人民相互交流的新時代。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擴大了博物院的文化感染力和影響力,不僅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為城市的發展增添色彩。
4 結語
博物館保存城市記憶,凝聚城市文化,在引領城市未來的能力和紀念歷史民族及其未來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博物館不僅是收集文物和展示展品的地方,也是觀眾參與和交流互動的場所;它不僅是一個游覽旅游,娛樂的地方,也是一個提高品質,提升品味的地方;不僅是讓公眾了解過去,更應該是尋求真理和探索未來。綜上所述,博物館在城市記憶的尋回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博物館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寰.加快博物館建設豐富城市文化景觀[N].青島日報,2017-07-01(006).
[2]張琨.城市博物館建設規劃與城市文化設施布局的相互作用[A].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鄭州市文物局.城市博物館規劃與建設--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鄭州)[C].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鄭州市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2017:6.
[3]石珺婷.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趨勢分析——以故宮博物院為例[J].中國報業,2019(08):10-11.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榆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