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心然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國情在逐漸變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持續進行,對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界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目前看來,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屬性、我國政府發育程度、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現狀、公共事業組織發展情況,都屬于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界定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管理主體;界定;影響因素;分析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印發,為我國事業單位管理與運行新局面的開創提供了指導意見。事業單位作為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中的重要組織,其分類改革必將影響到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界定[1]。從目前看來,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仍為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非政府非營利社會公共服務組織等,但是從實踐角度觀察,影響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界定的因素仍然有很多,下文就其影響因素展開論述:
1 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屬性
1.1公共事業管理的管理學屬性
公共事業管理是一門基于公平、高效、公益性、志愿性對公共事業組織進行管理的學科,是公共管理學中的一門三級學科,而公共管理學又是例數與管理學的一門二級學科,由此可見,它屬于現代管理學范疇。明確公共事業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管理學這三門學科的關系,對于公事業管理主體界定有著一定影響。
1.2公共事業管理的政治學屬性
公共事業管理學為公共管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公共管理的首要問題就是公共權力的分配,屬于政治學研究的內容,所以從這方面來講,公共事業管理具有政治學屬性。公共事業管理的性質及學科屬性,是由公共事業管理對象及其特點來決定的,因此,學科屬性的界定,其實就映射出了公共事業管理主體。
2 我國政府發育程度
所謂政府發育程度,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政府組織有效性、效益意識明確下、地位牢固合法性、形象良好下、競爭力持久有效性等個性因素,其二為所處外部環境、擁有資源數量、質量及整合度等非個性因素。我國建國70周年,政府機構歷經多次改革,職能機構經過充足與調整組織逐步完備。
我國在公共資源管理中,采取以集中管理為主、個別分散管理的管理模式,這有利于公共資源的充分利用,提升政府公共財政資源的豐裕程度及調控能力,有利于我國公共資源管理與國際接軌。從目前來看,我國財政資源并不足以滿足公眾需求,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公共問題,滿足公共需要,政府之外的組織、團體、個人進入公共領域,共享力量,提供公共產品,彌補了政府在公共問題解決上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逐漸回歸本位,全面發揮其公共管理職能,為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3 我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我國會在2011年至2015年全面展開事業單位清理規范,完成事業單位分類,并且到2020年,形成新的管理、運行機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服務體系[2]。在這一過程中,事業單位數量及質量將發生明顯的變化,而與之相關聯的公共事業管理,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完成事業單位分類后,生產經營類、行政職能類事業單位脫離出事業單位序列,使得事業單位的目的性更為明確,職能更為純粹。在此基礎上,我國事業單位將以公益服務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爭取進一步強化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事業單位作為公共事業產品的生產者與提供者,堅定公益信念,對于其成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其公益職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4 我國公共事業組織發展情況
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為公共事業組織的產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目前來看,我國公共事業組織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果,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民間組織迅速發展,社會力量成為公共事業創辦中不可或缺的動力,公共事業組織力量逐步擴散到交通、法律、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勞動與社會保障、金融、教育、產權教育等各個領域,活動范圍逐步擴大。但是,受限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客觀條件,公共事業組織仍存在不足,比如說組織性質雜亂、職能混合交叉、組織立法落后、財產組織制度不合理、自律約束機制不健全等,這些問題導致公共事業組織的職能優勢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不利于公共事業的長效穩定發展。
而展望未來,公共事業組織將逐步顯現以下特征:①非政府性。公共事業組織將來一定會發展為非政府或政治中立組織,與政府機構分離開來,獨立于政府,在接受政府引導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可自主籌措資金,實施計劃,完成使命;②非營利性。公共事業組織成立之初就不是為了盈利,雖然在運營過程中會收費,獲得利潤,但是這些盈余會被全面投入到公共事業建設中;③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事業管理的本質特征,其目的是為不斷滿足公眾需要、維護增加公共利益,活動成果有事業活動面向對象享有;④服務性。公共事業組織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來盡可能為大眾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這要求公共事業組織必須不斷積累經驗,優化管理效能,提升專業化水平,從而提高服務質量[3]。
公共事業組織發育情況,會影響到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界定,在發育不良的情況下,公共事業管理會過分看重自身屬性,解決現實問題,但卻忽視了從前瞻性學術角度去發展自身。而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為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社會問題解決提供了未來導向性。有機結合上述兩種選擇,對于我國公共事業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5 結語
在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主要包括行政性組織與社會型組織,隨著我國國情的變化,以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逐步進行,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界定所受到的外界影響因素趨于多元化。最基礎的,就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屬性,它直接決定了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界定的大致范疇。除此之外,還包括我國政府發育完善程度,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展、我國及其他國家公共事業組織發育狀態等,準確分析上述影響因素,明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與客體隨社會經濟發展形態變化的特征,對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4]。
參考文獻
[1]蔡芝鋒,饒華祥,宋琦,王衛軍,李壽江.運用新公共管理模式提升青海省疾控工作效能的探討[J].醫學動物防制,2018,34(03):306-308.
[2]陳冬英.決策樹數據挖掘技術在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數碼設計,2017,06(09):265-266.
[3]劉雨枝.新常態下紡織品及企業發展淺析——基于公共事業管理的視角[J].現代商業,2017(29):30-31.
[4]丁魁禮.城市治理視野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城市政策課程的開設邏輯及設計思路[J].教育現代化,2017,04(28):100-102.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