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懿茹
摘 要:為了從更加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本文以2009-2018年從事慈善方面為核心的基金會為初始研究樣本,將高管變更分為政治背景變更和非政治背景變更,進行樣本配對和分組檢驗,采取實驗法并搭配傾向得分匹配PMS-DID,控制組織規模、組織成立時間等變量,從而保證實驗效果。通過斷點回歸分析進行檢驗實驗數據的可行性,以高管不變為基準,考察政治背景變更對非政府組織績效的影響。
關鍵詞:基金會;高管變更;政治背景;組織績效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國慈善機構和慈善基金會等非營利性組織的生存空間尚待調查。政府嚴格控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會獲得資金的難度。與此同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也很復雜,非營利組織的良好運行有助于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
判斷基金會與政府之間關系有四個主要原因:首先,該基金會由政府或準政府機構建立;其次,政府為基金會提供初始資金;第三,基金會由政府運營;第四,現任或離任的政府官員在基金會的董事會任職。本文中高管變更是指在基金會董事會工作的現任或即將離職的政府官員的情況。
因此,提出“嵌入式政府控制”的概念。但是,外部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改變政府控制在基礎中的作用。由于與政府建立關系優勢,基金會可以與政府進行更多合作,并將其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政府對公開發行資格的控制,這限制基金會籌集資金的能力。國務院修改《基金會管理條例》,將其劃分為公共籌款基金和非公募基金會,不允許為公眾籌集資金。因此,沒有資格獲得公開發行的基金會受到資金渠道的限制,甚至可能受到“非法集資”的打擊,從而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
第二類是基金會與政黨機關合作,并具有隸屬關系,例如隸屬于政府。這些基金會內的高管也是本研究的主題。他們的先天優勢在于官方身份,與草根組織完全不同。
公開發行的資格以及與政府的關系都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和資源。例如,政府背書認可的基金會可以贏得更多的公眾信任,并獲得許多政府機會,這為基金會獲取資源提供了條件。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文獻和慈善領域的專著文章,基于基金會高管變更的多種動機和目的,以嵌入理論作為基礎,分析其影響非政府組織績效的機理,并運用實驗法進行統計學意義上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充分了解政府現任或卸任官員任職于基金會董事會的現狀,加深基金會高管內部對組織績效的重新定位和激勵措施,推動慈善事業在我國的穩步進行。
有史以來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基本是從國企或是上市公司角度探索對外捐贈行為對企業的各方面價值效用的多少,很少有人關注政府角度的慈善捐贈行為對基金會的各方面價值效用的多少。更是鮮有人從高管變更的政治背景、組織的成立時間、組織目前規模等方面研究非政府組織績效的變化。所得出結論,對促進不同行業政府官員變更對慈善機構基金會的穩定發展具有良好的實際作用,從而能夠激勵高管在基金會內部作為,達到基金會績效與高管個人價值的共贏目標,本文的研究結果也有助于當局者思考如何對慈善機構基金會,進行合理有效的評估和未來規劃。
三、理論基礎
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中,波蘭尼率先將“嵌入”理論引入到經濟社會學。他運用“嵌入式理論”全面合理地解釋經濟現象,認為經濟行動必須考慮到關系網絡的制約因素和影響。此后,來自不同研究視角的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對“嵌入”理論進行拓展,理論不斷地復雜化。格蘭諾維茨在波蘭尼的啟發下,認為人際關系網絡有助于經濟行為主體做出更準確的判斷,他的貢獻在于構建“關系嵌入”與“結構嵌入”的解釋路徑。
祖金等對“嵌入”理論集中于解釋經濟行為主體與社會網絡結構之間的嵌入與反嵌入的過程,但“嵌入”理論為考察更廣泛的社會議題提供了重要啟發。事實上,所有人類行為含經濟行為,都可以是嵌入在社會結構中。這對于理解折服管員嵌入基金會董事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啟發。
嵌入基金會的政府官員類型有兩種方式概括:“硬性嵌入”與“柔性嵌入”。“硬性嵌入”指在壓力型體制下,政府官員受到上級的政策指令或考核任務傳遞,從而使國家的行政指標能在基金會得到充分實現。
“硬性嵌入”基金會的情況有時難以與基金會的現狀相妥協,一方面,處于被更換情境的高管,往往迫于一定的壓力會以企業未來為代價增加其在職收入,將企業利潤更多地用于其離任前的在職消費。新任高管在繼任之初,為了獲得利益相關者的盡快認可和信任,雖然有動機盡快提升企業績效,但學習新的本領、融入新的組織、轉變新的角色等都需要時間的積淀,這將阻礙公司財務業績的顯著改善。
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網絡理論和結構洞理論,處于網絡聯系中樞紐位置的個體在進行資源交換時,往往獲得資源的數量最多且質量最高,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結構洞”效應具有獲取稀缺資源的優勢。高管是資源交換和信息傳遞的中心,正處于“結構洞”的位置,基金會高管的變化導致行政傾向,進而導致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緊張關系。
“柔性嵌入”指為了激活基金會內部活力,通過高管變更方式,刺激政府與基金會關系,拓寬政府控制空間,營造基金會良好社會形象和政府緊密氛圍,激發基金會對政府建設的熱情,從而改善基金會與政府關系。
非政府組織的目標不具有盈利性質,而且增加利潤作為營利性組織的績效考核指標。近年來平衡記分卡,我國學者們開始關注于非政府組織績效評價時就倍受推崇。盡管利潤本身不是非政府組織的最終目標,但是財務資源是實現非政府組織目標的一種手段。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和無法有效利用財政資源,非政府組織就無法實現社會福利或共享利益的目標。因此,有必要從財務角度評估非政府組織的表現。
四、文獻綜述
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梳理,發現對慈善基金會的高管變更研究不多,對慈善基金會績效的研究較少,該基金會屬于非營利組織,并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科研假設。
(一)慈善基金會及其特點
根據《漢語大詞典》,“慈善”指的是慈愛,善良且富有同情心。慈善事業是一個慈善活動系統,包括社會廣泛參與及慈善組織運作,由社會募捐、項目實施。如今的社會有兩種類型的慈善運營商:一類是各種慈善基金會,一類就是社會志愿組織,慈善基金會是慈善事業的主要運作方式。
國務院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中指出,基金會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從事公益事業而依照本條例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我國民政部門將中國的社會組織,即非營利組織分為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私營非企業。慈善基金會作為一種非營利組織,其特點是獨立、自愿好人不分配利潤,且具備非營利組織章程、組織運行規則、工作人員;基金會獨立于政府部門進行自我管理,不受政府控制,擁有自己的董事會或理事會,獨立地完成組織的使命;組織使命的完成通常是集團成員自愿且無償參與;基金會不能把經營利潤分配給管理和運營組織的成員。此外,基金會還具有公益性,致力于面向弱勢群體。
(二)非營利組織的績效指標
胡楊成綜合應用了模糊數學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非營利組織績效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顧客層面選取了客戶滿意度、客戶保留率、產品或服務領導力等指標;財務水平選取了營業收入狀況、資源動力能力、資金利用能力等;內部業務流程層面選擇創新能力、營銷能力、后續服務、合理管理監督等指標;在學習與成長階段,選取了員工培訓機會、信息資源可用性、員工滿意度以及員工目標和組織目標的協調性等指標。
朱小平提出,績效指標應根據非營利組織的特點,結合“3E”原則,包括代表效果的任務成果與社會接受度和群體滿意度等指標,衡量效率的運作有效性以及經濟指標等。
仲偉周等人認為,不同的非營利組織有不同的社會使命和不同的組織文化。因此,沒有適用于所有非營利組織的“普遍”績效評估指標。
(三)高管變更對非營利組織績效水平的影響
高管變更與組織績效之間關系一直未得出一致的研究結論,且較多文獻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者國企的企業績效,以基金會作為研究背景并不多見。提及變量高管變更,大多數論文里是主要指集團控股方面集中體現的董事會高管變更,基本沒有提及從政府機關行政角色向另一種模式組織高管跳槽情況。從研究樣本來看,基金會具有非營利性和資金管理的特征,保障并促進非政府組織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李國武研究了來自政府的官員在非營利組織中任職的現象,政府官員擔任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他們可能動員各種資源的能力更強,獲得各方的支持也更多。
參考文獻
[1]Jackson,M.Broom,C.A.Performance measurement:Concepts and Technique(2nded)[M].Washington,DC: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9.
[2]Sanderson,I.Performance Management,Evaluation and Learning in Modem,Local Govern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1,79(2):297-313.
[3]周曉霞,劉紅霞.高管變更與企業財務績效的交互影響[J].商業研究,2018,(12):152-161
[4]祝夢.高管來源與慈善基金會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理論經濟學,2006,(2):130-134.
[5]古志輝.公司治理與公司捐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組織與戰略管理,2015,(9):69-85.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