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語習得的動機研究普遍認為始于Gardner的社會心理學的方法, 經過幾十年的沉寂, 到90年代的復蘇階段,基于對原有理論的擴充和發展,Crookes 和Schmidt(1991),Dornyei,William和Burden,Jacobs & Schumann,分別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不同的動機理論。 同時他們關注了在二語習得動機論中教師的作用因素,并為二語教師提出了《激勵語言學習者的十誡》。
【關鍵詞】二語動機理論; 研究視角;教師作用
【作者簡介】李敏,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一、引言
動機在二語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決定著二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學習持久性及學習信心。二語習得動機理論最早是由Gardner提出的學習動機經典模式。隨即國外很多學者又對其動機理論進行推進和深化, 相繼提出了系統性的理論和方法。我國的外語動機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并未受重視,視角單一(秦曉晴,2002)。 本文對近50年國外二語動機理論研究的發展和演變進行梳理,旨在引起國內二語教師及學者對二語習得中動機因素的重視,并能提供一系列的系統的實踐理論依據。
二、二語習得動機理論的發展
學習外語的動機可以是一個多層面的、多維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關于動機的主流研究是由Robert Gardner提出的社會心理學方法。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學習外語是一種具有冒險精神的社會屬性(William,1994)。 Gardner將二語動機定義為“個人為了學習某種語言而學習或努力學習這種語言的程度,即在這一活動中所體驗到的滿足感”;更具體地說,動機的概念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動機強度、學習語言的欲望和對學習語言行為的態度。Gardner認為這三個因素是相互關聯的,因為真正有動力的人可以發揮所有的作用。許多社會心理學家也肯定了態度目標與行為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Ajzen, 1996)。
經過近幾十年的沉寂,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對二語習得動機研究的興趣。最具影響力的代表通常被認為是Crookes和Schmidt (1991)。Crookes和Schmidt重新開始新一波的研究:1.有意識地試圖補充社會心理學方法和一些核心概念(但不幸的是缺乏關注二語研究)。2.試圖概念化的動機,使其更適用于特定的語言學習行為;3.從社會心理學轉向對課堂實踐的觀察和對課堂具體動機的識別與分析。Dornyei以Crookes和Schmidt的框架為基礎,提出了二語動機的三方框架。該框架將所有動機成分歸納為三個層次:“語言層次、學習者層次、學習情境層次”,這三個層次與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語言本身、外語學習者和學習環境密切相關。雖然Dornyei的框架對L2動機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很多研究人員都意識到,在Dornyei的框架中,并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成分之間存在任何關系(William和Burden)。William and Burden(1997)提出了更全面的框架并作為語言教師心理學概論導論的一部分。威廉的動機擴展框架比Dornyei的涵蓋了越來越多的方面,不僅識別了動機的內部結構,還識別了動機的外部因素。由于沒有對這兩個框架進行實證研究,他們的研究也受到了質疑。接下來的動機研究更傾向于實踐意義(如treblay and Gardner’s, 1995)。Tremblay和Gardner將期望價值和目標理論的新元素融入二語的社會心理構建中。新模型以75名學習法語的加拿大學生為樣本進行了實證檢驗。這次的實證研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動機理論是Schumann的神經生物學模型。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研究方向,從神經生物學模型的角度探討二語習得(Jacobs & Schumann, 1992),并根據刺激評估過程提出了持續的深度學習(1998)。根據這個模式,動機是大腦評估所接收到的刺激并誘導情緒反應的過程。刺激評價涉及到五個維度:“新穎性、愉悅性、目標/需要意義、應對能力、自我和社會形象”。 Schumann認為前面提到的構念可以分為五類構念中的兩類。例如,Gardner早期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關于愉悅感的;Schmid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應對機制的評估(學習者是否愿意應對事件),目標/需求意義(刺激是否有助于滿足需求或實現目標),自我和社會形象(活動是否遵守社會規則和個人自我概念)。由此可見,Schumann的新型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元研究,在某種意義上說,同樣的舊事物,只是有了新的標簽或新的視角(Dornyei,1998)。 當前,隨著二語習得動機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學習者動機范式受到了質疑和挑戰。許多研究人員認為,人類行為應該被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同時受到各種相互關聯的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概念的影響下,Dornyei認為,傳統的外語學習者個體因素與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是在高度抽象、孤立、靜態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們是在不斷互動中發展變化的。
最后,由于動機作為第二語言中動態的、互動的因素,在第二語言動機的研究中,教師的作用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Dornyei,1997)。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以教育為導向的動機與課堂實踐有關,但并沒有為教師提供真正有用的指導。為此,Dornyei和Csizer(1997)進行了一項調查,以200名實習教師為樣本,對L2教師的廣泛激勵策略進行了評價。然后,他們嘗試發起《激勵語言學習者的十誡》,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際的良好的互動聯系,這一直被認為是外語教師的教學信念和實踐理論依據。
三、結語
動機是一個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因素。 當我們把動機的機制與我們的二語習得聯系起來時,要充分意識到我們所關注的特定的動機變量或概念可能只代表了學習者的心理機制的一部分。 作為國內的二語教師, 我們要充分借鑒國外二語學習的動機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真正地提高二語學習者的動機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的二語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 2002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