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譯者來說,要想扎實有效地增強翻譯技能,我們必須堅持長期堅持對譯文修改、糾正、反思與總結等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與參考譯文不斷對照與學習過程中,譯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翻譯水平,以便進一步查漏補缺與完善自我。本文以上學期英漢互譯作業中的典型例子為研究主題,圍繞各種翻譯策略和技巧,展開對改善譯文質量和提升譯者素養等問題的討論,以期對自己和其他學者在翻譯道路上提供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反思;英漢互譯;翻譯策略與技巧
【作者簡介】徐瀅,上海師范大學。
一、引言
文學家郭沫若曾經提出,“翻譯是一種創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羅新璋,1984:498)好譯文的誕生,必然少不了譯者的反復推敲與仔細斟酌,而從優秀范例中汲取到的心得與經驗更是為譯文錦上添花。無論是翻譯約定俗成的專業術語,還是形散神聚的隨筆散文,好的譯文始終給予人以美的享受,賦予精神上的愉悅感。本文從上學期英漢互譯的作業中摘錄值得一提的經典例句,從翻譯策略與技巧等方面展開討論,對譯者譯文和參考譯文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分析。
二、例句分析
上學期英漢互譯的作業風格迥異,從詩歌、散文、小說、古文,到標識語、電影字幕、游客指南、工作報告等體裁,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素材內容豐富,來源范圍廣泛,對其加以分析與總結有利于譯者拓展知識面,增強專業素養。
1.英譯中。例1 Brasilia was the brain child of Brazil’s President Juscelino Kubitschek, who held office from 1955 to 1960.
譯者譯文:1955年至1960年,儒塞利諾·庫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任職巴西總統,巴西利亞是他智慧的結晶。
參考譯文:巴西利亞是巴西總統儒塞利諾·庫比契克(1955年至1960年在任)的構想。
分析:該例句來自對巴西利亞的說明文介紹,結構清晰,內容簡單,翻譯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句中地道的英語措辭表達以及如何安排意群的語序。
首先,句中“the brain child”的原意為“智慧結晶”,但明顯直譯的效果不太恰當。而參考譯文中的“構想”一詞則更能凸顯巴西總統的用心良苦,始終在為國家的發展竭力奉獻。
其次,翻譯的重點是句中意群的排序問題。原文中“who held office from 1955 to 1960”是對總統個人信息的補充,但譯者譯文容易被曲解,讀者可能會認為巴西利亞這個構想是總統任職期間提出的。翻譯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好的譯文應該是“神似”、“化境”的典范之作, 譯者幾乎是透明的“隱形人”, 這正是譯者主體性發揮到極致的體現。(林夏;謝道兵,2013:67-69)如果由于譯者單方面的原因而造成文本原意的流失,那真是翻譯工作的一大遺憾了。相反,參考譯文在這一點上處理的非常專業,采取了適當調整原文順序的翻譯技巧,將補充信息的成分巧妙地隱藏在括號里,這樣既忠實于原文,達到了完整的信息對應效果,又不會造成讀者的誤解,使得行文通順流暢,信息表達完整。
2.中譯英。例2 由小學到中學,所修習的無非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知識。就是大學四年,所授課業也還是相當粗淺的學識。
譯者譯文:What we learn during our four years of college is something quite superficial, not to speak of those basic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參考譯文: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ill impart to you only some rudiments of knowledge. Even what you learn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 will be something quite superficial too.
分析:該例句選自梁實秋的名篇散文《學問與趣味》,作者以學問的趣味啟迪年輕人,讓他們在愉快的心情之下走進學問的大門。
在該例句中,參考譯文的譯者將動詞對應的主語身份進行轉換,從相反的角度尋找固定搭配的動詞。譬如原文中“所修習”的主語是上學的學生,但在譯文里,譯者將該動詞的主語身份變成“老師”,從“老師”的角度來看,那便是“傳授”了,因此譯文中使用了“impart to”來實現這種主語身份的轉變;后半句的“所授”一詞的主語是講課的老師,但在譯文中,譯者卻把主語身份處理成“學生”,它相應的動詞也就是“修習”了,那么“learn”一詞也就具體表明了參考譯文的譯者在這一點上的自如切換和用心良苦。成功的譯本是譯者主體性恰當發揮的結果,譯者主體性客觀存在,譯者不應該處于被遮蔽狀態,而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在豐富翻譯研究的同時也讓譯者開始顯形。(雷芳,2012:100)譯者主體性在該例句中得到清晰的體現,相對于譯者譯文給人以平淡普通的感覺,讀者會更傾向于參考譯文那樣自如表達的方式,靈活演繹散文的獨特風采。
三、結語
本學期中,文體迥異的翻譯作業鍛煉了我們的翻譯思維與技能,反復的探討實踐在時光的積淀下成就了我們如今的視野與格局。翻譯策略與技巧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獨到的翻譯視角和熟練的文筆表達,是促使經典譯文的誕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中的探討如果止步于此,便沒有起到該有的實踐和指導意義,因為不斷追隨與探索翻譯的奧秘才是譯界永恒的主題。
參考文獻:
[1]Lei,F.[雷芳].論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介入[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2):100.
[2]Lin,X.,&Xie,D.B.[林夏,謝道兵].關聯理論與譯者主體性[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7-69.
[3]Luo,X.Z.[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