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價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學評價的復雜性、教師地位的變化、社會輿論的影響以及學生評教的日益風靡等原因,成為高校評教失范的主要原因,探討其成因有利于改進高校評教的方式與價值取向,對于尋求對策,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教學評價;學生評教;失范;輿論;教師地位
教學評價包括教師教學實踐評價和學生學習發展評價,是收集必要的教學信息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標準對教學過程的整體或局部進行價值判斷活動,是人民群眾對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它經歷了“傳統考試制度——教育測驗運動——現代教育評價”三個階段,當代教育評價的趨勢是質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評價技術水平作為評定一個國家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2]
教學評價應遵循方向性與發展性原則,即正確導向,有利學生發展;科學性與客觀性原則,避免盲目性、隨意性、經驗主義、科學水平低;全面性與一致性原則;可行性與實效原則;公平性與寬松性原則,即評價指標公平,結果公正,過程寬松和諧體現人文關懷。[1]
教師是學校生存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而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則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乃至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3]然而,高校評價出現主觀性、隨意性、盲目性等失范現是困擾期教學質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評教的異化是“教育產業化、教學市場化、知識商品化”語境的必然結果。[4]
一、教師地位的變化導致教學評價隨意
中國古代講究師道尊嚴,所謂“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坐著講課天經地義。老師端坐講臺后,平添了幾分威嚴和從容,甚至有點居高臨下的感覺??鬃釉涍€躺著上過課,而學生都是站著聽課的。舊社會的私塾先生上課也是可坐可站的,由其自己安排。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站著上課成了大中小學教師教學的規矩與禮儀,成了天經地義。所以,由“躺著——坐著——可坐可站——站著”上課姿態變化,學生“站——坐——甚至不排除未來發展到躺著聽課”,折射出教師地位的逐漸降低。“教育產業化、教學市場化、知識商品化”使教師的地位處于學生之下,學校將不科學的“學生評教”結論作為教學評價有力結論也不足為奇。
二、忽視高校教師社會地位導致學生評教失范——分數膨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提高教師的地位以制度規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提高教師待遇使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有崗位幸福感、事業成就感、社會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5]
《意見》從教師待遇方面解決教師的地位與優秀人才匱乏的問題,這解決了安心從教的基礎問題,是人生存的最低溫飽的需求,注重了經濟地位而忽視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熱心、舒心、靜心從教和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完全不是能用多高的待遇和收入能解決的!關注教師職業的“物質”問題是一大進步,卻忽視了教師職業的“精神”問題:教育的事業、理想、情懷和對教育的虔誠、宗教追求!
《意見》只關注基礎教育教師地位問題,而長期忽視高校教師地位問題,忽視他們的成就感、榮譽感,忽視其成長與工作環境,加上我國教育產業化的大趨勢與潮流中,教師地位每況愈下,以“師德”綁架教師正常教學過程屢試不爽。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先生認為學生評教并沒有提高教育質量,反而出現迎合、收買學生的現象:受限于“學生評教”的壓力,師生之間“相互取悅、相互關照”導致分數膨脹以及教師相互模仿放松給分的行為現象。[6]這樣的教學怎能實現師生對課程的本質的終極追求——生活意義的回歸和生命價值的體驗?甚至被迫“熱教——厭教——混教”的人生軌跡流變,成為制約高校教育質量提高的主要問題。
三、社會輿論取代教育科學評價導致高校鴕鳥心態
社會輿論對教師教學行為的關注,這讓本屬于專業層面的教育管理和評價,變為了輿論評價、輿論治理。而輿論的訴求是不一致的,很可能偏離教育規則,輿論對教育的過多關注,嚴重影響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最為典型的就是包括文盲在內的任何文化程度、任何職業、任何年齡的人都對教師教學指手畫腳。
正是這樣的輿論高壓下,高校為保持正常教學秩序不被干擾,害怕學生因教學過程產生反面輿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鴕鳥心態”,以取悅學生為宗旨,形成以“學生評教”為主要導向,學生評教提出的問題無論是否存在科學性與客觀性,都要求教師滿足學生訴求。部分高校甚至存在著“教育產業化、教師奴隸化、學生上帝化”辦學理念,將教育事業“矮化”為工作,將學校“異化”為商場、超市,教師“異化”為營銷員,學生“變異”為消費者的現象,甚至發生某高校領導開會對教師訓話“學生是你們的衣食父母”等駭人聽聞的現象。熊丙奇教授認為相對于教育部要求高校打造“金課”,淘汰“水課”,嚴格治理“混教”“混學”的要求,現實的做法是變相支持“混教”“混學”。
四、結語
由于教育的特殊性與復雜性,高校教學評價失范原因復雜,既有社會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問題。金錢至上社會的社會現象與觀念,教育產業化、教學市場化、知識商品化不可逆的趨勢是根本原因。由于學生處于“買方市場”而教師處于不利地位,學生評教失范是高校教學評教失范的主要體現。學生評價既是其作為消費者權力的回歸,也是學校推脫責任與管理失職的結果,易產生助長師生雙方惰性,違背教育規律,教育“主權”移交給非教育者的反客為主毀壞教育的“先進”理念等不良后果。美國對于學生評教效能的爭論激烈,認為無效或存在偏差的聲音非常強烈,其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沒有完全得到解決。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培育學科教育學(黔教科研發(〔2017〕85號)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理宣.教育學原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4(1):321-325.
[2]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3):490-491.
[3]潘藝林.“學生評教”信奉什么教育哲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3):29-33.
[4]劉鐘鳴,吳曉威,唐澤靜.日本新教師評價體系研究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5(12):103.
[5]張志勇.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準確把握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布局和重點任務[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5-8.
[6]趙穎.學生評教制度下分數膨脹的內在邏輯:博弈模型的建立[J].中國高教研究,2019(04):20-26+32.
作者簡介:
余飛,男,1982年生,湖北武漢人,博士,銅仁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
(作者單位:銅仁學院藝術學院 ?銅仁學院梵凈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