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龍
網絡時代我國基層公共圖書館普遍面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問題,已經威脅到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造成這些困難和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沿襲傳統的管理服務模式,使基層公共圖書館與社會信息服務需求脫節,社會需求棄圖書館而轉向互聯網。基層公共圖書館只有更新觀念,改革服務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才能走出困境現輝煌。
一、面臨的困境
調查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有所落伍,未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我們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很大程度上仍沿襲傳統,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了較大的斷層和反差。同時存在經費不足、藏書單調陳舊、圖書流通率和讀者上座率低,經營效益低下和讀者流失嚴重等問題,處于難以解脫的困境之中。
這也是當前我國基層公共圖書館的普遍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圖書館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發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省市圖書館設施和服務都已達到較高水平,但縣級以下基層公共圖書館的情況卻不容樂觀z。近年來,關于我國基層公共圖書館困境和問題的報道和論述頻繁見諸媒體,學者和圖書館從業人員對基層圖書館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憂心忡忡。由于投入經費不足,我們公共圖書館的人均藏書量偏低。
經費短缺使得基層公共圖書館處于艱難境地。為了維持生存和運營,我們一方面被迫壓縮乃至放棄購置新書和更新設備,另一方面不得不開展創收活動,比如開網吧、辦培訓班、建幼兒園、出租館舍和臨街門面等,以改善從業人員的薪金待遇。這導致圖書館的藏書日益減少和陳舊,服務設施和手段落后。此外,基層公共圖書館還普遍存在人員年齡老化,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知識匱乏等問題,這導致圖書館管理落后,服務質量低下。這些困難和問題使得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在信息服務領域的地位、作用下降,讀者流失,圖書館服務正日益被邊緣化,處于尷尬的“雞肋”境地。
二、造成困境的原因
對于基層公共圖書館面臨問題和困境的原因,學術界和圖書館業界人士進行了大量分析和探討。多數人將其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不重視。對業績和GDP的追求使政府將財力過多投向經濟和市政建設,忽略了對圖書館的資金投入。
2.市場經濟的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關注度集中于經濟建設和經濟效益,從而淡化了對文化建設和社會效益的關注。
3.互聯網的競爭。互聯網利用其高效、快捷的服務,不斷蠶食圖書館的服務領地,日益顯露出取而代之的勢頭。
4.人們讀書熱情和興趣的轉移。商品經濟條件下普通民眾的精力和興趣趨向物質財富的創造和商品交換,對書本知識和非經濟信息的獲取熱情淡化,自然與圖書館漸行漸遠。
5.圖書館缺乏主動適應社會變革的內在動力。沿襲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使基層公共圖書館感受不到生存的壓力,滿足于平穩而冷落的現狀。
筆者認為,上述這些觀點雖然基本符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解釋了基層公共圖書館面臨困難和問題的原因,但并未能從根本上揭示其產生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科研、教育人士,還是最基層的普通民眾都已認識到信息作為一種新生產力要素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他們對信息服務的需求日趨廣泛和迫切,這對于圖書館發展本是有利的契機和強勁的動力。然而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卻與社會需求相悖,日漸淡出信息服務領域,呈現衰落之勢,其中必然有更深層次的,規律性、必然性的原因,這一原因是:網絡時代社會信息服務需求的巨大變化和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模式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所導致的社會對基層圖書館服務需求的減少。
互聯網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迅猛的新興產業,是運用最廣泛的信息傳遞、存儲、服務平臺。互聯網以營利為目的,為了占據盡可能多的市場份額,它在擴充服務對象的同時盡力拓展服務領域,它的服務涵蓋了信息服務的大部分領域。從信息傳遞、存儲、到信息的檢索、收集、閱覽,凡有市場需求,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服務內容,都被它納入了自己的服務范圍。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使互聯網的服務實現了廣泛、全面、快捷、便利,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傳統方式的閱讀率在下降,電腦閱讀和網絡閱讀率在上升,這一變化在年輕人中尤為突出。面對方便快捷全面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和費時費力,內容單調,拒借率居高不下的圖書館服務,越來越多人離圖書館而去,轉而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高校圖書館和發達城市公共圖書館雖有所發展,但它們在教、科人員獲取信息服務中的比重已顯著降低。幾乎所有的科、教人員都主要通過網頁瀏覽和引擎搜索獲取信息。互聯網已成為多數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同商品經濟領域消費決定生產一樣,信息服務領域信息服務的數量、內容和和形式也是由信息服務需求決定的,在社會信息服務總需求一定的情況下,互聯網的擴張必然導致圖書館服務領域的萎縮,不僅是市場占有份額的萎縮,也包括數量的萎縮。許多基層公共圖書館甚至已經淪落到了舉步維艱,可有可無的境地,靠體制、編制的支撐和政府撥款的扶持勉強維持著經營,其存在的象征意義和形象意義遠大于其作為信息服務機構的實在意義。
三、生存和發展方向
既然服務需求萎縮是造成基層公共圖書館問題和困境的根本原因,那么改革傳統的服務模式,以優質服務吸引社會信息服務需求,重新確立自己在基層信息服務體系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就是基層公共圖書館走出困境的根本方向和途徑。
(一)更新觀念,正確定位
在經濟、文化不發達時期,普通民眾的信息、文化消費需求處于“解決溫飽”的低級階段,這一時期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角色定位是“文化公園”和“宣傳教育陣地”,它實現了社會有限的文化、情報資源共享,向基層民眾提供最基本的信息、文化教育服務,滿足他們了解時事政治、學習文化知識和豐富業余生活的需要。在生產力已達到較高水平,大多數人已實現“小康”的當代社會,基本的精神、文化、信息消費對普通民眾已不再奢侈,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就能滿足自身基本的信息、文化需要,對基層圖書館的相關服務需求自然消失。在這一時期,基層民眾的主要信息需求轉化為對商品生產和流通信息、應用技術信息、低層次的學術信息和當地人文地理信息等。與此相適應,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角色定位應該轉化為區域學術、應用信息服務基地,為地方經濟、文化、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圖書館的藏書結構、服務對象和服務手段也應隨之調整。
(二)實現服務的高速、高效和便利
當今時代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處理器和載體,以互聯網為主要媒介的信息時代。從本質上說,互聯網只是一個人人可以利用的信息傳遞與服務平臺,它不是圖書館的克星和替代物,與圖書館之間不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面對社會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人們的信息需求具有急迫性、多樣化特點的新局面,傳統的圖書館經營模式已無法應對,而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可以實現信息采集、儲存、服務的高速、高效和便利。電子技術、數字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不僅將使得圖書館有限的存儲空間和閱覽空間無形中呈幾何級數擴大,服務效率明顯提高,而且將極大減輕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經營成本。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新型基層公共圖書館將以它的高效、快捷、全面的服務重新吸引社會信息服務需求,獲得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動力。
(三)整合資源實現共享
要實現基層公共圖書館與互聯網的對接和經營的電子化,網絡化,需要龐大的前期資金投入,而要滿足浩大而多樣化的信息服務需求,需要有充足的信息資源和龐大的信息庫,這更需要巨大的后續資金投入,這對于單一的地方財政來說確實力不從心。而且如果基層公共圖書館各自為政,分別采集信息和建立獨立的信息數據庫和服務器,勢必造成圖書館營銷效益低下和資源浪費。如果按地區集中財力、物力,對分散的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建立統一的區域性圖書館數據庫和圖書館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就能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信息資源利用率,降低信息使用成本,使基層公共圖書館與互聯網的結合變為可能。
集中、整合后的地方圖書館網絡以省級圖書館數據庫為核心、以互聯網為紐帶將全省圖書館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省數據庫為中心數據庫,以收集、整理、存儲全部基本圖書情報數據和向市、縣圖書館分數據庫提供數據支持為主要職能。市、縣公共圖書館建立本地區信息數據庫、本館服務器和本地圖書館局域網,以收集、整理、儲存當地信息數據、向館內電子閱覽室和家庭計算機終端提供數據服務為職責。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將極大地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更好地滿足社會信息服務需求。
(四)更新服務模式
隨著社會進入網絡時代,電子、數字出版物取代紙質出版物,計算機存儲服務器取代傳統的書庫書架,電腦顯示器取代書本雜志,電腦閱讀和網絡閱讀取代書本閱讀,網絡搜索調閱取代借書還書,這已是大勢所趨。順應這些變革,基層公共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和服務手段將發生根本改變。除了采集和儲存本地信息數據外,圖書館的職能將以本館網站維護、網頁更新和館內電子閱覽室管理為主,以往的與讀者面對面服務將轉變為人—機—人服務。廣告宣傳機制、競爭機制、圖書館與讀者互動機制將被引入圖書館管理中,使圖書館服務從傳統的被動等待式轉變為主動輸送式。此外,基層公共圖書館還可以根據本地經濟、文化結構的特點逐步拓展與本地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專業化服務,使自己的服務更具有地域特征,更適應本地區讀者的需求,更具有吸引力。
解決基層公共圖書館面臨的問題,使它走出困境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現行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傳統觀念的制約。只要我們遵循圖書館固有的發展規律,不墨守成規,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必定能夠走出一條適合我們基層公共圖書館發展道路,恢復它們在信息服務領域的地位,發揮其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
總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環境的不同也導致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有所變化,但圖書館總的服務方向依然是面向廣大群眾,以讀者為中心,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文獻信息,倡導優秀文明的文化思想,讓全社會所有成員享有自由獲取信息,享受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也將為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建設和諧社會作為終身責任而奮斗。
(作者單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