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興程
摘 要: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首次入法標示著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自2015年開展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試點工作以來,在彰顯檢察機關作為原告參與訴訟的優勢性的同時,也反映出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試從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優勢出發,探究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如何發展完善。
關鍵詞:檢察機關;環境公益訴訟;優越性;完善
一、檢查機關提起環境行政訴訟的優越性
傳統理論中訴訟主體資格的認定標準是正當當事人理論,即在一個具體的訴訟活動中,可以作為訴訟當事人參加具體訴訟利益維護的活動必須與該爭議的訴訟權利義務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
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與普通私益訴訟相比更為復雜。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所要維護的法益是環境公共利益,涉及人數多、范圍廣,訴訟成本較之普通私益訴訟高,并且通常情況下被告方為環保行政機關,這就對原告方的訴訟經驗提出更高要求,在此情形下檢察機關作為原告的訴訟優勢顯得更為突出。首先,檢察機關訴訟經驗豐富。一直以來檢察機關都承擔著刑事公訴的職能;其次,檢察機關訴訟成本有保障,它作為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行使的是國家公權力,背后有國家財力作支撐,與普通訴訟主體相比,能更有質量地開展訴訟工作。
但是在實踐中,該制度存在諸多問題,法律規定內容的內容過于籠統、寬泛。筆者試提出幾點制度完善建議。
二、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完善
(一)設立訴訟前置程序
應該建立訴訟前置程序,不僅有效的防止當事人因長期訴訟出現疲倦的問題,還可以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檢察機關發現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在提出訴訟之前,可以向行政機關提出檢查的意見,要求行政機構改過行為,如果行政機關給予相關的回復,那么檢察機關就可以終結訴訟程序,不再啟動其他的司法救濟程序。如果行政機關沒有進行回復,那么檢察機關就會收集大量的資料,履行檢察機關的職能,啟動起訴的程序。
(二)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
舉證責任主要出現在行政公益訴訟上,通常是誰主張誰舉證,檢察機關在檢察院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收集證據非常的方便。但是在檢察機關提起訴訟會對另一方造成一定影響。這方面就要求檢察機關必須要公正客觀,收集到確鑿的證據。不然就會對被告的權益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訴訟的過程中要維護社會的經濟效益。因此檢察機關應該合情的擔負舉證責任。
與過去一味追求經濟高速發展不同,現如今更加強調“綠色發展”理念,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應運而生。作為國家公權力的代表,檢察機關被法律賦予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當然,每一制度的發展都需要在無數次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走向成熟,我們應當看到它所取得的成就,以此奠定完善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信心,同時我們更應當看到其中的問題所在,只有及時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使這一制度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