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鵬 趙立軍 周桐 王穎馳
【摘 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離不開高校“雙創”教育,高校“雙創”教育在創新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以創新生態系統為研究背景,對高校“雙創”教育中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創新生態系統;創新教育;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8-0095-02
自美國競爭力委員會首次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以來,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學者們在該領域展開了研究與探討且成果豐碩。高等學校作為創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認清自身在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并通過“雙創”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帶動產業發展勢在必行。
1 創新生態系統的含義
1.1 創新生態系統的界定
國內外關于創新生態系統的定義并不統一,但其基本含義比較相似。國外學者Adner(2006)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種協同創新的整合機制,該系統將系統內部的各個企業創新成果整合在一起,面向客戶提出解決方案;Luoma-aho(2010)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在生態環境中起互動和交流作用的長久性或臨時性系統,系統內各創新主體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創新發展;Russel(2011)認為,創新生態系統中共創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各個子系統互相作用的結果;Shaker A. Zahra和Satish Nambisan(2011)認為,公司整體效益的提升離不開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可以被定義為公司網絡系統,每個公司圍繞該網絡協同發展且相互依賴。國內學者張運生(2008)、張利飛(2009)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技術創新體系;黃敏(2011)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基于共同目標而建立起的網絡組織形式,各個組織相互作用,呈現出系統化、網絡化的新型組織模式;杜德斌(2012)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機構、創新服務機構和創新環境的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統一整體,是創新體系、創新網絡和創新環境的集合。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對創新生態系統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例如: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企業、政府、科研部門、科技產業孵化器等上下游支撐性、配套性的要素組成。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性的開放系統,該系統由創新個體、創新組織與創新環境組成,各要素之間相互依賴、交流、演化和互動,進而實現創新整體目標。
1.2 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
(1)創新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復雜性。創新生態系統由眾多要素構成,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網絡多維空間結構體系。相關要素涵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培訓機構、金融機構等。除此之外,還包括一系列創新環境要素。這些要素錯綜復雜,交互作用并產生影響,這凸顯了創新生態系統復雜性的特點。
(2)創新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創新生態系的開放性表現為如同生態系統一樣無時無刻地與系統內外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交換使得系統長期維系著一種平衡的狀態。但創新生態系統卻又有別于生態系統,如創新生態系統更突出地表現為與科技、經濟和社會要素構成的大系統保持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創新生態系統與外界發生的聯系將更為廣泛,創新生態系統與外界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表現得更為頻繁。
(3)創新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整體性。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各個系統要素構成的一個系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創新生態系統是系統要素簡單的累計加總;相反,它是各要素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體。即,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系統時,該系統已經具備了新的特質,這種特質并非單個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具備了新的特征,會產生更大的功能和效用。
(4)創新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交互性。創新生態系統結構比較復雜且呈現網狀結構,在該系統中存在多個利益相關者,他們相互依賴、相互依存。這就意味著,創新活動需要多個組織與機構的協作,只有通過互補性協作,才能產生有優秀的創新項目,提升競爭優勢。
(5)創新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動態性。創新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極其相似,均具備一系列生物特征,具有極強的動態性。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協同演化、博弈共生,助力系統的不斷完善和成長,博弈共生的最終結果使得各個要素相互協調和適應。
2 高校雙創教育融入創新生態系統的現存問題
2.1 高校雙創教育定位不夠精準
目前,高校雙創教育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尚且不夠明確,雙創教育的目標難以實現。盡管國內各大高校對雙創教育的重視程度呈現出上升的態勢,但是能夠實現目標且取得優秀成績的高校屈指可數。社會人才仍然是社會創業人才的主力軍,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仍未凸顯。即,高校在“雙創”教育中培育人才的目標和達成度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創新生態系統中,高校“雙創”教育的定位和位置應盡快提升。
2.2 “雙創”教育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
目前,社會商業教育培訓機構發展較快,許多培訓機構也將“雙創”教育納入培訓內容,他們的培養目標同高校“雙創”教育培養目標有很大的相似性,即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意識。不僅如此,商業培訓機構還將專業技術培訓納入主要培訓范疇之中,其培訓目標更為明確、針對性更強,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起了挑戰。從競爭層面上來看,高校“雙創”教育在創新生態系統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2.3 高校“雙創”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高校“雙創”教育仍停留在重視理論教學,而實踐教學相對薄弱的狀態。主要原因如下:①“雙創”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教學體系、環節還存在一定的問題。②從事“雙創”教育的老師絕大多數來自校內,只有少數名校具備邀請校外成功創新創業人士作為主講教師的條件。校內老師在教學中由于缺少實踐經驗,授課過程更加注重理論教學,使得“雙創”教育所能夠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③“雙創”教育缺少實踐實習基地。實踐實習基地對于“雙創”教育來說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雙創”教育的效果。目前,高校“雙創”教育實踐基地比較缺乏,除少數高校設立“創業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創新實踐基地”外,絕大多數仍停留在基礎教學之上。
3 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高校“雙創”教育的發展方向
3.1 “雙創”教育的內容與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方向保持一致
創新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或元素之間有著固定的位置,通過彼此之間的博弈,保持一種時刻均衡的關系。高校“雙創”教育要想穩定發展,就應當明確自己身處于創新生態系統的位置,且在定位精準的條件下,維持和保持這一平衡關系。高校“雙創”教育是當下教育環節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一來,高校可以通過“雙創”教育培養出創新創業人才;二來,高校“雙創”教育的良性發展,可以起到較好的“示范”功能和作用。高校精準定位是實現良好的“雙創”教育的前提,除此之外,高校“雙創”教育還應該與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方向保持一致。即,將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各界教育元素充分融合,充分利用高校內部資源與創新生態系統內部要素建立合作關系,取長補短,培養理論素質過硬、社會實踐能力較強的創新創業人才。
3.2 “雙創”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近年來,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內創業園、校企聯盟、“雙創”教育課程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與進步。通過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和校內創業園與創業學院的建立,高校與企業的直接對接,深化“產、學、研、用”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等,“雙創”教育無論在課程體系建設,還是在創新創業實踐環節中,都得以穩步發展。“雙創”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創新創業的現實更加契合,“雙創”教育的發展提升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了其創新創業能力。與此同時,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和實現了其與創新生態系統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4 結語
高校是創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高校“雙創”教育作為社會創新創業教育中一個組成部分,從屬于創新生態系統。高校“雙創”教育受自身“小環境”的影響,更受到創新生態系統“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何處理好“大小環境”之間的關系,是高校“雙創”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且相關研究并不多見。
由于各種原因,“雙創”教育的發展及其基本格局已經確定,高校“雙創”教育發展需要擺脫當前的約束及束縛,突破各種封閉,更好地融入創新生態系統,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們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更應該強調與創新生態系統相融合,與創新生態系統各個要素充分融合,在共同博弈中,取得穩步進展。
參 考 文 獻
[1]嚴毛新.從社會創業生態系統角度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J].教育研究,2015(5).
[2]楊榮.創新生態系統的界定、特征及其構建[J].科學技術與創新,2014(3).
[3]張運生.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風險識別與控制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29(3).
[4]鄭小勇.創新集群的形成模式及其政策意義探討[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32(2).
[責任編輯:鐘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