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華
【摘 要】農村社區經濟發展與農村社區治理相輔相成,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社會力量支持力度不足、社區群眾自主投入少、土地落實難致使資金投入更趨緊張,影響了農村社區的建設發展?,F階段,完善農村社區治理需要強化黨對農村社區的領導,加強農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建設、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拓寬籌措資金渠道、大力發展農村社區集體經濟及引導社會組織和社會資金投入。
【關鍵詞】農村社區經濟;農村社區治理;良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8-0272-02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實現鄉村振興的舉措之一是鄉村有效治理。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因此,探究農村社區治理具有現實意義。
1 農村社區治理概述
1.1 農村社區治理
農村,即鄉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是聚居著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的地方。與城市相比,農村有其自身特點:一是人口稀少,居民點分散在農業生產的環境之中,家族聚居的現象較為明顯;二是工業、商業、金融、文化、教育、衛生、交通等事業的發展水平較低;三是地方習俗較濃厚,多數農村保留著本地一些約定熟成的習慣風俗。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出現了新型社區。農村社區與傳統農村村落不同,引入了城市社區的建設理念,借鑒城市社區的管理經驗,強化社會管理,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1.2 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社區治理
新時期,鄉村治理和農村經濟相互促進的關系日益明顯。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社區治理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農村社區治理離不開農村的經濟支撐,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農村社區治理環境;加強農村社區治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發展農村經濟是加強農村社區治理的前提條件。
2 農村社區經濟發展視角下農村社區治理困境
2.1 村集體經濟薄弱影響社區建設發展
由于在思想認識上對集體經濟存在偏差,造成集體主義觀念弱化、人才及政策支持缺乏,大部分村委集體經濟收入不盡如人意,無法有效開展農村社區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以廣西為例,通過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合作社)全覆蓋,截至2018年底,每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其中,已經脫貧摘帽和計劃脫貧摘帽的貧困村在3萬元以上)。
2.2 村民自主投入少
農村的主體是村民,村民素質相對較低,且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樣化。一方面,農村的青壯年幾乎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兒童參與社區建設的意識不強、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及綜合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村民對社區建設缺乏主人翁精神,認為社區建設與自己無關,因此,村民對于社區建設表現出冷漠、被動和無所謂的心態,村民自主投入不多。
2.3 社會力量支持不足
社會參與是實現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宣傳、激勵機制等方面原因,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平臺不多,引入社會資金資助社區治理項目較少,支持設施建設、人才培養、服務體系建設的力度不足。
2.4 土地落實難致使資金投入更趨緊
由于農村大部分土地已分到各家各戶,村集體已沒有什么可用的土地,因此,建設農村社區需要的土地難于落實,即使是通過村委或村民小組,協調各農戶同意讓出土地用于社區建設,也需要投入一大筆資金用于土地開支,這就增加了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本,使本來有限的資金更加趨于緊張。
3 對策與建議
3.1 強化黨對農村社區治理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三十二條規定:街道、鄉鎮黨的基層委員會和村黨支部領導本地區的工作,支持和保證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充分行使職權。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是農村基層的領導核心,要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依托組織管好社區。發揮組織部門的協調優勢,協調各部門的資金、項目、人員,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推進社區設施及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同時,強化思想引領,把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和日常教育培訓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強黨員教育培訓。
3.2 加強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建設
基層干部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和踐行者。在推進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中,要不斷強化農村社區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基層干部綜合素質。一是選好村干部。必須從村里的黨員中,選一些品行修養高的致富能手,發揮自身優勢,在村民中起示范帶頭作用。二是加強村干部培訓計劃。每一次換屆結束后,要制訂嚴格的、針對農村社區干部的各類培訓計劃,每年都要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不斷提升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和群眾工作能力,讓村干部自己先吃透方針、政策,之后才向群眾宣講和解釋,當好政策宣講員、群眾服務員。三是加強鄉村干部管理。通過建立日常表現檔案、完善干部日常走訪、重要工作情況月匯報制度和強化履職盡責跟蹤問效等方式,加強對干部的精細化管理。實行村干部值班正?;?、重大決策民主化、財務管理規范化、績效考評科學化,推動村干部管理規范化。
3.3 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資金落實上對邊遠地區給予傾斜支持,并撥出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新型生態社區建設。同時,由于邊遠山區地方財政有限,而推進農村新型生態社區建設又需要很多資金,因此,切實加大對邊遠山區農村新型生態社區建設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將農村新型生態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顯得尤為重要。
3.4 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發揮資金效益最大化
由組織部門牽頭,充分調動發改委、財政、民政、教育、衛生、農業、林業、水電、交通、扶貧等相關部門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統籌使用各涉農部門資金,認真落實各級支農惠農政策,引導他們把所在部門的項目或資金統一整合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去,解決農村新型生態社區建設經費緊張、設施缺乏等難題,為開展農村社區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政策保障。如民政部門可爭取更多資金建設農村社區幸福院、五保村等;文化體育部門爭取建設籃球場、文化公園等;交通部門建設好村屯自然寨的道路等。
3.5 依托重點鎮建設和改革,不斷拓寬資金籌措渠道
根據發展規劃需要,政府對重點城鎮及衛星城鎮的建設給予很好的發展優惠政策,為此,要充分利用重點鎮財政體制、行政管理體制靈活等特點,積極爭取農村社區建設項目納入市級統籌推進的范疇,整合歸并使用分散、性質相近、用途相同的涉農類資金,發揮資金最大化效率。通過政策引導、招商引資等辦法,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社區養老院、幼兒園、幸福院等相關項目建設上來。
3.6 大力發展農村社區集體經濟
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找準切入點,以推動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一是在政策上加大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平臺并采取多種形式引入社會資本發展農村社區集體經濟。二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深化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三是發展休閑農業,推廣“農家樂”,住民宿、吃民菜、體驗農民種植樂趣,吸引城市人員深入鄉村,開發好鄉村旅游業,以此壯大村集體經濟。
3.7 強化引領和推介,引導社會組織及社會資金投入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指出,要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地方為主、中央補助的政府投入體系,并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機制,把農村社區的服務型、經營性配套設施,如社區超市、商業街門面、幼兒園、養老機構等向本村甚至外地人公開承包、租賃,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向社會組織和企業推介,爭取社會資金介入。此外,積極引導農村在外成功人士、企業家等投身家鄉建設。
參 考 文 獻
[1]張天佐,趙長葆,張海陽,等.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當代農村經濟,2018(2):2-7.
[2]佚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EB/OL].http://w.huanqiu.com/r/MV8wXzExNTg2M
DM1XzE4NjVfMTUxNzg3NzA2MA==?s=uc_zaozhidao,2018-02-06.
[3]黃蕾.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