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專,王同銀
(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19)
變速器可降速增扭,且可通過切換擋位,滿足不同使用條件,保證了汽車的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1]。靜扭試驗是一種測定變速器總成抵抗扭矩的試驗,可反映變速器的強度。汽車行業標準中規定,靜扭強度后備系數需大于或等于規定值[2]。
HyperWorks[3]是功能強大的應用軟件包,包含多個前處理、后處理工具,如HyperMesh、SimLab、HyperView,以及求解器OptiStruct,可完成不同類型的結構分析和優化。
公司某款變速器在試驗扭矩3 570 N·m時,變速器內部齒壞,殼體開裂,如圖1所示。為保證試驗完成時殼體無裂紋,現需對殼體結構進行優化。
迄今已有大量學者通過仿真或試驗手段對變速器殼體強度進行研究。吳仕斌等[4]應用ABAQUS軟件對變速器總成鋁殼體進行有限元分析,并進行試驗驗證。黃德健等[5]考慮了變速器殼體承受內部齒軸力和外部沖擊力的影響,應用RADIOSS計算鑄鋁殼體在一擋下的應力、變形的分布情況,并針對殼體薄弱處提出了優化方案。宮喚春[6]在提高強度分析效率的同時,考慮了齒輪軸及軸承對變速器殼體強度的影響,為結構設計提供參考。以上均考慮了殼體承受軸承力,但所述工況不盡相同。

圖1 試驗實物
本文作者基于HyperWorks軟件對變速器殼體靜扭工況下的強度進行有限元分析,檢驗仿真結果與試驗是否具有一致性,并提出優化方案。
軸承載荷由齒輪設計軟件KISSsys計算得到,KISSsys模型如圖2所示,將其反作用力施加于殼體相應軸承孔處[7]。靜扭工況下,軸承孔所受載荷如表1所示。

圖2 KISSsys模型

N
采用SimLab前處理,建立如圖3所示的有限元模型。

圖3 有限元模型
單元類型為Tet4[8],單元平均尺寸3 mm,局部區域2 mm,共計網格數量2 182 683,節點數524 064。殼體材料為ZL114A,詳細參數由廠家提供,見表2。

表2 材料參數表
考慮到殼體壁厚方向單元層數少,為讀取真實的殼體表面應力,故在殼體表面增加一層很薄的殼單元(厚度0.05 mm)[9]。避免計算結果被過度平均,工況設置輸出角點應力。
根據試驗現場可知,變速器前殼體電機結合面通過螺栓與試驗臺架固定連接,故對前殼體螺栓連接處采用固定約束。由于試驗完成后,前后殼體連接螺栓無破壞,故將前、后殼體簡化定義為Tie接觸。軸承孔處受力按表1加載。采用非線性準靜態分析,OptiStruct求解器計算。
該殼體為鑄件,延伸率為3.5%,小于5%,為脆性材料,需用最大主應力評價強度。
σ1≤[σ]
(1)
其中:σ1為最大主應力;[σ]為強度極限。
圖4、圖5為殼體最大主應力云圖(均為殼體表面應力,下同),其中前殼最大主應力218.5 MPa;后殼體最大主應力為281 MPa,塑性區域分布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后殼體油槽處及背面有塑性變形。脆性材料進入塑性段后,極容易發生突然斷裂。進一步檢查模型發現,油槽處壁厚僅為4 mm,該處最有可能成為起裂區,設計顯然不合理。

圖4 前殼最大主應力云圖

圖5 后殼體最大主應力云圖

圖6 后殼體塑性區域
為避免殼體開裂,需對后殼體進行優化。考慮到軸承孔所受徑向力的方向(如圖7所示),最理想方案是將油槽位置換至對稱側。但為避免軸承積油,現將油槽位置改至正下方。其次為保證壁厚,填充背面兩軸承孔連接區域。
圖8、圖9為改進后的計算結果。可知:改進后殼體最大應力值小幅度降低,前殼為216.8 MPa,后殼為276.8 MPa。油槽處應力明顯降低,無塑性變形,降低了殼體開裂的風險。后殼體背面依然有少量塑性變形,但該處不在邊界位置,不容易成為起裂點。
針對改進后的狀態進行了試驗驗證,最大扭矩4 855 N·m,殼體無裂紋,內部齒輪打滑,表明方案可行。圖10為試驗實物圖。

圖7 后殼體徑向力分布

圖8 殼體最大主應力云圖(改進后)

圖9 后殼體塑性區域(改進后)

圖10 試驗實物(改進后)
通過分析靜扭工況下的變速器殼體強度,并與試驗對比,可得出如下結論:
(1)分析結果與試驗基本吻合。
(2)變動油槽位置,能降低殼體開裂風險,且試驗證明該方案可行。
(3)該研究對設計變速器殼體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