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波 徐鳳江 付偉
摘要:以非法聚集為特征的群體突發事件成為了社會新的關注點。群體突發事件具有組織性、破壞性、反復性和演變性等特點,加之誘發事件原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處置起來難度較大。構建城市群體突發事件的信息與預警機制是科學有效處置群體突發事件的第一環節。
關鍵詞:群體突發事件;信息與預警機制
2018年6月19日、10月6日分別在江蘇鎮江和山東平度發生的打著“退役軍人”旗號組織的跨地區非法聚集事件,給當地社會秩序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以非法聚集為特征的群體突發事件成為了社會新的關注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也是人民內部矛盾的凸顯期、各種群體突發事件的高發期,科學處置此類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
一、民眾群體突發事件的涵義和特點
群體突發事件,就是指突然發生的,由多人參與,以滿足某種需要為目的,使用擴大事態、加劇沖突、濫施暴力等手段,擾亂、破壞或直接威脅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財產安全應予立即處置的群體性事件。
從理論上來講群體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群體性。群體突發事件是基于某種目的多人參與的,參與人員常常達到幾十、甚至成百乃至上千,這是群體突發事件的最基本特征。(2)突發性。多數群體突發事件的暴發極具突然性,政府及公眾一時難以獲得準確和全面的信息,從而對事件的性質、發展態勢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增加處置的難度。(3)社會性。從一些群體突發事件的起因分析,組織者往往打著某種理由,這些理由是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或“公共性”,往往能其他群中的共鳴。(4)組織性。當前多數的群體突發事件的聚散直接受指揮者和骨干分子的控制和影響。尤其是一些參與人數多、持續時間長、規模較大的群體事件往往事先經過周密策劃,目的明確、行動統一,組織程度明顯提高,甚至出現跨地區、跨行業的串聯活動。有的還集資上訪,并聘請律師,尋求媒體支持。(5)破壞性。群體突發事件的往往發展較迅速,其事態在短時間內可能快速擴大并釀成嚴重后果,往往出現杜塞交通、影響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甚至出現打砸現象,嚴重的出現社會騷亂現象。(6)反復性。有些群體突發事件是有復雜的歷史原因的,解決起來難度大,很難讓各方滿意,容易出現反復非法聚集的現象。(8)演變性。群體突發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通常呈現為潛伏期、醞釀期、暴發期、激化期等若干階段,但受到群眾心理變化以及各種突發情境因素的影響,其演變過程可能在某個階段產生突進式的變化。群體突發事件在發展過程中一般會產生連鎖反應,某類社會安全事件極可能引發次生事件或另類衍生事件,即為社會安全事件的演變性。
二、民眾群體突發事件的基本成因分析
第一,傳統的社會結構因城鎮化而瓦解,社會利益關系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調整,由此產生的利益沖突將不可避免。城鎮化打破城市原有的利益平衡關系,造成新的矛盾與沖突,成為引發城市危機的潛在因素。
第二,社會資源因城鎮化而面臨著新的分配格局,資源分配過程中的不均衡和不協調會成為引發城市危機的動因。城鎮化進一步加劇了社會資源向城市地區聚集的程度,使社會資源的分配矛盾更加尖銳。
第三,城鎮化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推動了經濟體制的結構轉型,由此出現的“結構性”和“隱性”失業人口給世界各國的城市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同時城鎮化引發的心理認同危機,是誘發城市危機的內在因素。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往往存在著心理認同上的不相容性。
第四,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保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和縮小貧富差距。由于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下崗職工、失地農民缺乏基本生活缺乏保障進而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成為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重要誘因。地方政府對新矛盾新問題認識不足、輿情引導和管控能力不高,危機處置簡單粗暴等,有可能促發群體突發事件的誘因。
第五,社會領域違法違規行為較多。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中極少部分人通過非法或者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非法錢財,加劇了社會矛盾,影響著社會和諧和穩定。比如非法集資、非法傳銷、制假售假的現象仍然存在,上當受騙的民眾寄希望于政府,遂聚眾上訪。
第六,基層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起因來自基層,許多事件在初期均可以解決,由于基層組織或因利益或因能力問題,或不予處理或極力隱瞞或濫用警力等,導致問題為解決而矛盾越積越多。
第七,部分群眾法治觀念淡薄,思想觀念僵化。當前部分群眾的維權意識明顯增強,但守法意識仍較為薄弱。部分群眾的從眾心理較為嚴重,容易社會輿論的影響和煽動,育目從眾參與到群體性突發事件中,成為事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三、民眾群體突發事件中信息收集與預警機制的構建
群體突發事件預警是一種基于情報信息的警示發布制度。情報信息是公安機關掌握和分析形勢的基本依據,是群體性事件預警的根本保證。在群體事件預警活動中,公安機關應全面收集并綜合研究可能引發群體事件的苗頭性、預警性、前瞻性、動態性情報信息,作出科學、正確的判斷,預防事件的發生,或降低處理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成本。
第一,明確城市群體突發事件信息與預警機制職能和原則。群體突發事件信息與預警機制具有四項基本職能:信息收集與整理、信息溝通、安全監測與安全預警。信息收集及傳播網絡、信息處理及分析中心、安全監測及安全預警系統則構成了完備的城市群體突發事件管理信息與預警機制。城市群體突發事件信息與預警機制的有效運轉應把握如下原則:一是,信息來源多元化。這樣才能保證對城市群體突發事件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信息收集的可靠性,保證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二是,信息暢通。信息傳輸渠道的暢通是信息與預警機制的生命,缺乏對信息及時的傳遞和反饋,會使決策者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對策,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三是,安全監測全面系統。對城市群體突發事件的監測和控制要全面和系統,避免遺漏重要的信息或以偏概全,造成決策的失誤和偏差;四是,安全預警及時準確。及時準確的安全預警能夠降低城市群體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避免因錯誤信息導致的社會恐慌。
第二,建立完善靈敏的群體事件情報網絡。充分利用公安機關基層單位廣泛接觸群眾的特點和各種有利條件,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全方位的群體性事件情報網絡。首先,公安民警要增強情報意識,通過日常警務工作以及布建社會信息員,廣泛收集影響社會穩定的社情動態,及時發現引起群體性事件的隱患和苗頭。其次,公安機關要充分依靠和發揮地方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街道、村治保會、居委會、內保部門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實行網格化信息收集系統,將情報觸角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及時發現有關群體性事件的苗頭性、預警性、深層次和內幕性情報信息。
第三,整合群體事件情報信息資源。公安機關可建立專門的情報管理、協調和處理機構,負責情報信息的積累、跟蹤和研判。情報管理機構的建立,將有助于打破情報的部門封鎖、地區封鎖,使情報信息得到整合,以便公安機關從全局的角度,研究群體性事件的預防預警,評估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實施某種行動的風險度,并向黨和政府領導提出治理群體事件的對策或建議。
第四,建立健全情報信息工作制度。其一要建立和完善情報報送制度。人民政府應當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有關單位建立專職或者兼職信息報告員制度。重要情報實行隨時報送和追蹤報送制度,特別緊急情況可越級報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上級人民政府報送突發事件信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相關部門通報突發事件信息。專業機構、監測網點和信息報告員應當及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突發事件信息。有關單位和人員報送、報告突發事件信息,應當做到及時、客觀、真實,不得遲報、謊報、瞞報、漏報。其二要建立和完善不穩定因素的信息管理制度。公安機關對一些特殊群體掌握的不穩定因素信息,實行檔案管理制度。其三要建立和完善情報信息責任制度。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是預防群體性事件的關鍵環節。嚴格執行情報信息倒查制度,對漏報、遲報、誤報和隱瞞不報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堅決依法追究責任。
第五,加強社會輿情信息匯集與分析。通過輿情信息的匯集與分析,可以了解社情民意,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時發現群體性事件出現的苗頭及發展趨勢、規律等。要充分利用公眾傳媒收集相關輿情信息。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公眾傳媒是收集輿情信息的重要渠道。要重視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公安機關應密切關注互聯網信息動態,準確掌握網絡輿情動向,及時發現不利于社會穩定的情報信息。
參考文獻:
[1]張永桃.市政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2.
[2]周忠偉.群體性事件及處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張勝前.治安事件處置[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專項項目結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6SHD03。
作者簡介:張紹波(1969-),男,漢族,齊齊哈爾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徐鳳江(1978-),男,漢族,齊齊哈爾大學校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