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雅 楊雅舒
摘要: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產物,它經歷了萌芽發展到今天的定型階段,縱觀整個發展過程,作為時代的新興產物,獨立學院的發展還不夠穩定與成熟,尚處在摸索前行的階段。采用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方法與培養模式,是獨立學院首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20世紀90年代我國應用型高等教育迎來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時代的需求、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整個文明發展的要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和新的定位,適應這種變化的社會現實,獨立院校也積極開始了應用型人才一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一、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一)模式概念
模式是對描述多維復雜形式的事物的一種典型形式,無論從構成要素、功能狀態、相互關聯等某個或幾個側面均進行數量或性質描述的理論模型。而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生則是在相關理論和相關教育本質下逐漸形成的一種理念。
(二)人才培養模式概念設計
人才培養模式是相關人員根據或者結合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通過創設教學系統的培養目標、培養結構和發展功能、改革課程模塊與課程方式,變革教學過程與教學媒介。其內涵主要由以下部分:
(1)教學與管理方式一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媒介、教學方法、教學分布、指導辦法、師資隊伍與學緣結構。
(2)培養規格與培養定位,主要由學校辦學定位,全面發展要求達到的素能、文化與能力的多樣要求和基本的指導性辦法。
(3)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主要由課外與課堂、理論與費理論、專業與非專業的教學內容表達。
二、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轉向的基本思路和內容
(一)總體設計的指導思想
獨立院校關于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總體設計:拓寬口徑,扎實基礎,注重素質,綜合提升全面素質,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思路與新空間。
(二)獨立學院主要的辦學模式
獨立民辦院校最早是在1999年浙江省率先開設,獨立學院發展經歷了一個逐漸摸索的過程,實現了“獨”、“優”和“特”三個最基本的特征,“優”指的是實現社會優質資源和母體優質資源有機結合;“獨”則指的意思是獨立學院在辦學理念和經營管理上則完全與母體院校保持獨立,具有獨立的法人實體資格、獨立頒發學生證書以及獨立的財務核算機會,同時還具有獨立的辦學區域;“特”意思是獨立學院在制度上的獨特方式,采用靈活的運行辦學機制。
1.普通高校獨立辦學模式
這種辦學模式指在2003年國家出臺《民辦教育促進法》后,大力鼓勵民辦教育,在政策的導向引領下,各個高校興起舉辦獨立學院。根據民辦促進法規定,申請籌設民辦學校,舉辦者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資產來源、資金數額及有效證明文件,并載明產權。很多高校在最初與社會合作者洽談過程中,資產和資金都是高校自己出資,或者向銀行貸款。社會方僅僅是使用其企業名稱或者資質,不向學院注入資金,可以說合作單位往往是虛設。在舉辦之初,這種獨立學院辦學性質沒有完全脫離高校,與高校的基層教學單位模式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學費較其他教學單位高出一兩倍,其實質上就是我們常說的“校中校”,其區別就在于采取與公立院校學生不同的收費政策與錄取政策。正是這種辦學模式與國家政策相違背,因此,國家相繼出臺各項管理辦法,規范二級學院辦學,部分二級學院經過整改之后就成了現在的獨立學院。
2.普通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模式
根據2008年頒布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請者)與社會力量(合獨立學院作者,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機構)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目前,從我國獨立學院發展的現狀來看,公辦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模式在獨立學院中較為普遍。在這種模式下,公辦高校負責獨立學院的教學與管理工作,以學校的無形資產作為基礎入股,企業主要負責資金的投入,為學員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母體院校抽取適當比例的盈利收入①。
3.普通高校、政府、企業的混合合作模式
地方政府介入獨立學院,獨立學院成為官產學合作的結晶與載體。從辦學經費來看,獨立學院除了企業投資與銀行貸款外,還包括政府的財政投入,這就拉近了獨立學院與普通高校的距離②。這種辦學模式主要是一般性地級城市政府下屬的高校,這類高校的人財物都歸地方政府管理,就是通常所說的市屬高校,而非省屬或教育部直屬高校。這類高校舉辦的二級學院其國有資產的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而且以無形資產的投入居多。因此,政府經常性財政經費的投入,更加凸顯了獨立學院的公辦性質。
這些辦學模式中除了普通高校與企業合作模式外,其他模式均被否定,也就是說其他的模式必須實現轉型和轉向。自2003年全國興起獨立學院至今,已經有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很多學院從最初的“校中?!?、“院中院”到目前的脫離母校,成為獨立建制的民辦高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家民辦教育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于二級學院依托社會環境和民辦教育發展形勢,總結自身發展的優勢特色,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模式上的轉型與突破。
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轉向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的現代轉向是獨立院校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教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也是獨立院校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雖然不少獨立院校已經開始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轉換,但實質性的突破實踐尚未形成。
(一)社會認同度不高,認識錯位或者缺失
學校方面認識的不到位將可能導致教師和學生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的存在,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并重的教學觀難以樹立;在教學內容與課程安排上沒有跳出傳統學科意義上的傳統體系,無法形成長效的監督和運行模式。傳統意義上的“學科型”模式的影響使得社會、家長以至于學生對獨立學院的深刻認識不夠,很多人視獨立學院為“次等或者低流教育”,而對獨立學院的選擇也似乎成了最終的無奈的選擇。更深層面上來講缺乏環境制度上的保護。就目前的整體環境而言尚缺乏鼓勵機制與刺激機制,另外社會未能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企業環境考慮更多的是勞動力的價值以及企業自身的運營成本。
(二)良性運行機制難以有效建立
獨立院校往往通過協議合同等形式尋找與企業的合作關系,但是合作雙方由于無法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再加上企業無法未能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的整體過程,而教學計劃、內容的確定以及教學改革等方面未能真正注重實際效果,很多教學方式尚停留在表層上。所以獨立學院的大多數做法依然是按照設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安排。由于企業沒有明確的協同培養要求,也沒有規定明確的任務和要求,雙向合作、緊密依存、互助互惠的運行機制難以有效建立。
(三)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
獨立學院缺乏對人才需求的有效調研,特別是未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的更是缺乏長遠考慮。在老專業和社會需求熱門專業之間徘徊糾結從而導致某些專業人才過剩某些專業供給又相對不足。結果就出現急需的人才無法找到人才的產源地,現有些專業的學生則找不到社會需求崗位。
四、獨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轉向對策選擇
獨立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是客觀也是必然的,為有效推動獨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朝向深層次發展,應根據獨立院校自身的實際,積極尋求對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顯得尤為必要。
(一)明確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是獨立院校發展的現實要求
獨立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上必須堅持自己獨特的辦學特點,根據社會性、地方性、開放性、專業的針對性、方式的靈活性、實踐性、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復合性,獨立院校的成功做法也正是在于將人才培養融入市場,經過教育整合,使民辦教育和地方經濟緊密相連,走上了互補、互利、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軌道。事實證明獨立院校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吻合。
(二)互利互惠,互補互促,建立推進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
在人才培養模式運行過程中,企業、高校和學生個體三大主體之間構成的三對互為資源要素的供求合作關系,這其實在本質上體現的也是一種利益關系。企業需要獨立學院提供人才支持;學生需要成才和就業,獨立學院的發展又需要來自企業學生的支持。三者在實現自身價值目標過程中為其他主體提供服務,互相之間利益不同,卻可以互惠、互補,獨立院校要切實轉變觀念,以自身的教育優勢,主動營造與企業的合作機制,真正成為辦學主體。
(三)以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
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是推動學生良性就業以及獨立學院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獨立院校應從民辦教育的本質特征出發,通過分析人才需求、吸引高素質人才,開發和確定新興專業,緩解社會辦學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市場調研的方式深入到行業內部,為學校老專業更新、新專業設置出謀劃策,使專業設置順應人才市場需求,貼近企業發展,確保專業設置的新、精、專。一方而不斷調整專業的外延和內涵,創建新專業,改造老專業,使專業建設處于動態之中;同時,結合自身優勢,重點建設一批品牌專業,使其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注釋:
①來茂德.獨立學院.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探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58
②秦惠民,王大泉.關于獨立學院屬性及其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5(4):55-58
參考文獻:
[1]賀佐成.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的差異[J].中國研究生,2007(01).
[2]牟在根,張舉兵,李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相關問題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03).
[3]舒光偉.德國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征和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03).
[4]孔繁敏等編著.建設應用型大學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Tom Kelley,Jonathan Littman.The TenFaces ofImiovation.2005.